第161章  杨陶璐:根本找不到说话的机会

    为了这段开场白, 在10分钟的资料准备时间中,裘敏已经在脑中反复过了好几遍。

    全球变暖的原因、工业革命以来日益增长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森林砍伐、现代农业中的甲烷排放……

    随着裘敏不停往下说,与杨陶璐同组的另外两位同学, 脸色越来越难看。果然, 抢到第一个开口的机会,就要涵盖尽可能多的知识点。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裘敏依然滔滔不绝:“同时, 我们也不能忽略自然因素的影响,比如地球轨道的周期性变化、太阳活动等等。这些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坐在杨陶璐对面的缪捷同学急了。

    说起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的议题, 绝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造成的影响。鲜为人知的是, 人类无法改变的天文因素, 也会对地球平均气温产生重要影响。

    缪捷信心满满, 准备了好些自然因素的论点,就等着在其他同学讨论只顾着将全球变暖归因于人类活动,自己就可以出马反驳他们了呢!

    失算了,裘敏居然考虑得这么全面, 连自然因素都讲到了。

    缪捷有些慌,在心中暗暗祈祷:“裘敏,卡壳!卡壳!”

    充满恶意的祈祷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不过, 令缪捷感到庆幸的是,裘敏没有在自然因素方面继续深入,而是直接切入第二个大方向:全球变暖的后果。

    “物种灭绝、生物栖息地丧失、极端天气频次增加、海平面上升、农业减产……”裘敏几乎像在对着稿子念一样,面面俱到。

    一个人最多连续讲解两分钟, 离两分钟时限还有15秒,会有提醒铃声响起。听到提示铃声, 缪捷和另一位叫陈姝颖的同学都长长舒了一口气。

    裘敏语毕,缪捷和陈姝颖便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

    他们看都不看对方一眼, 就拿起手上的稿子,异口同声地开始念。

    两人同时开口,又都是接着裘敏因为时间限制未能深入提及的“阻止全球变暖的必要性”方向。

    在正常的小组讨论中,若是遇上两个人同时开口,最终总会有一个人退让。否则,两人的观点同时响起,谁都听不清。

    不过,缪捷和陈姝颖都不是喜欢退让的人,尤其是现在,要竞争呢!

    缪捷是男生,声音更加洪亮,陈姝颖说话却是细声细气的。见陈姝颖不愿意闭嘴,缪捷干脆抬高了嗓门,想要在声势上压过陈姝颖一头。

    缪捷说话的声音大了,不仅干扰到陈姝颖的思路,还让他自己免于受到陈姝颖声音的干扰。于是,陈姝颖在分贝竞赛中败下阵来,不甘地将第二个讲述的机会拱手相让。

    在嗓门较量里认输,不代表陈姝颖就此放弃了。见缪捷得意洋洋、还带有一丝挑衅意味的眼神,陈姝颖气不打一处来。

    但她很快冷静下来:对方已经开始演讲了,再随意打断是不礼貌的行为。缪捷那讨厌的眼神,何尝不是在故意刺激自己呢?万一自己没有把握住情绪,忍不住打断了他,一定会在评委老师心目中留下非常糟糕的印象。

    我才不会中计呢!陈姝颖这么想着,忽然心生一计,也不再愤愤不平地盯着缪捷看了,而是专心地在面前的草稿纸上记着什么。

    第一个发言的裘敏看着两位同学如此气势汹汹的竞争,感到心有余悸。幸好自己抢到了第一个发言的机会,否则,等这两人进入状态了再跟他们竞争,还真不一定抢得过呢!

    一边听着缪捷有些吵闹的大嗓门,裘敏一边思考:缪捷提出了不少阻止全球变暖的相关举措,他还有哪些点没有提到?自己一会儿还可以说什么?

    心里打了腹稿,裘敏稍稍安心,斜着眼看向了身边的杨陶璐。

    他们三人抢答抢得如火如荼,杨陶璐却好像不属于这个世界一样,一直盯着她面前草稿纸上那一堆鬼画符看,偶尔抬眼看一下正在发言的人。

    裘敏忽然都有些可怜起这位普通班的同学了。到底还是实验班的学生竞争意识强,任何一点抢答的机会都要去争取,而这个普通班女生。也许还在等待其他人把发言机会送到她面前吧!

    也不奇怪。在普通班,尤其是平均成绩那么差的10班,老师上课提问,都不会有几个人举手。自然,回答问题的机会,都是老师洗好、装盘,再亲自喂到他们嘴边的。

    两分钟时间到。裘敏的讨论涵盖了全球变暖的原因,缪捷则讲述了阻止全球变暖的必要性与已经实施的相关举措。

    讨论话题的一共四个主要方向,这两人发言完毕,都已经讲完了。

    接下来的讨论中,要么只能继续就某个大方向深入探讨,要么……算了,就别异想天开了,高中生对气候变化又有多少深入的了解呢?又不是专业耕耘此道数十年的气候专家,哪能指望陈姝颖和剩下这位10班同学另辟蹊径,找出新的要点来说呢?

    所以,缪捷说完,裘敏也不急着与陈姝颖抢答。陈姝颖此时无论再补充什么,说的内容多半也在前两人已经提到的大方向之内,难免会有拾人牙慧之嫌。

    想必这样,给评委老师的印象也并不会好。

    天哪,幸好自己反应快,第一个抢答上了!裘敏再次感到庆幸无比。

    让在场人都感到意外的是,陈姝颖开口,并没有提出自己的论点,却道:“听了刚才两位同学的见解,我感到受益匪浅。”

    缪捷心中得意起来:小样,没抢过我,我把你要说的东西都说完了,你没话说了不是?还故作什么高姿态,难道是想表现得大气一些,在评委面前赢得一些同情分吗?

    陈姝颖却话锋一转:“不过,缪捷同学提到的一些观点以及表达方式,我并不能苟同。”

    她的语气显得成竹在胸,让缪捷不自在起来。

    “首先,我要纠正缪捷同学所说的几个事实性错误,还是好几个。”

    缪捷有点慌。

    “首先,缪捷同学提到海平面上升淹没大城市的威胁,其间提到了好几个可能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的大城市。比如扭腰、东京。然而,根据我所查到的资料,联合国IPCC报告称,虽然海平面上升可能影响低洼地区,但并不会那么快造成世界特大城市被淹没的严重后果。其次,你在海平面上升的威胁中还使用了泰兰国曼谷、米国亚特兰大作为例证。然而,尽管离海不远。曼谷市区并不沿海,引发洪水的原因更多是猛烈的季风气候,以及城市内糟糕的排水系统。用海平面上升来解释曼谷的洪灾,未免想当然了一点吧!”

    缪捷脸色很不好看。举例子的时候,他只隐约有些印象:曼谷?不都说去泰兰国看海吗?肯定是海滨城市,最容易被海平面上升影响到……

    他的确想当然地举了例子,但曼谷究竟靠不靠海,他还真不确定。

    此时攻守易势,得意的变成了陈姝颖,惴惴不安的是缪捷。

    陈姝颖也开始洋洋得意起来:还没那么容易放过缪捷!

    “亚特兰大这个例子,用得就更糟糕了。亚特兰大是个内陆城市,怎么会因为海平面上升被淹没了了呢?”

    缪捷暗道:失算了失算了。亚特兰大经常因为遭受洪灾出现在世界新闻中,所以在举例时便随口说了出来,根本没有想到,这么小的细节也会成为对手攻击他的凭据。

    “除了这些事实性错误,缪捷同学在提到阻止全球变暖相关举措时,说我们应当少用化石燃料,开电车而非燃油车。缪捷同学,你‘电车’这个词说错了,electronic car,你说的是electric,而不是以电为动力的能在大街上跑的车——那叫electric car!还有,当你提到工业革命对气候造成的影响时,使用的全是过去式。但是,工业革命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但带来的影响却延续到现在,应该用现在完成时才对。”

    缪捷的脸憋成了酱紫色,非常难看。被当面指出如此多的错误,一方面表明他的英语词汇功底不扎实,另一方面,连查证资料的能力也受到了质疑。

    此时,缪捷张口结舌。此前用声音压倒陈姝颖的气势荡然无存。

    裘敏的脸色也不太好看。她叙述的时候,也意识到了自己犯的好几处错误,只不过她抢先发言,陈姝颖没有特意记笔记来挑她的错。

    但是,接下来就不一定了,裘敏心想,自己必须转变方略。

    陈姝颖得意洋洋地发言完毕,缪捷自然不敢再开口。

    于是,裘敏看都不看杨陶璐一眼,继续开始了自己的叙述。这一次,裘敏深入讨论了解决方案,她的侧重点是国际合作。

    查资料时,她读到了一些有关巴黎协定、国际能源署的资料。不过这一次,裘敏并没有像一次发言那样用完自己的两分钟时间,而是在发言即将结束时,微笑地盯向了此次讨论会中还一声未吭的杨陶璐。

    “我们刚才讨论的有些激烈。还没能听到这位同学的高见。既然是小组讨论,我们不能忽略任何一个人。”

    第162章  又到了杨陶璐的速记出成效的时候了

    裘敏做出了这样一个姿态, 本就在找机会想要说两句的杨陶璐没什么感觉,倒是让缪捷更不舒服了。

    裘敏发言期间,缪捷又准备了一些材料, 一方面可以对陈姝颖提出的论点进行反驳, 另一方面也希望继续展现自己对于该话题的熟稔。

    可现在,裘敏都这么说了,把发言的机会让给了一直沉默的杨陶璐。无论是缪捷还是陈姝颖, 若是再敢开口,势必会给裁判留下自私的印象。

    过去的几分钟, 在赛场上发生的一切, 都让杨陶璐感到不可思议。

    什么情况?不是分组讨论吗?就像小组合作的作业那样, 大家集思广益, 找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就好了呀!若是一个人的方案不完善,有其他人帮忙补充;就算有人说错了,其他人反驳,也会是较为友好、就事论事的态度。

    可她刚才看到的是什么?辩论会吗?还是毫无秩序把控的自由辩论环节。

    不对, 自由辩论虽然是一个个抢着说话,但也不至于如此不尊重对方辩手,不给其他人留任何说话的余地。而且, 还针对他人发言中并不影响理解的细节问题挑刺。

    用赵华枫骂人时爱说的一句话:显得你很能嘛!

    虽然一直没能找到插话的机会,现在又突然被点名,可杨陶璐一点都不慌。

    准备资料的10分钟里,她记在纸上的内容比她想象的还多。读到什么看起来有用的信息, 她就用自己特有的速记系统把关键词记录下来。

    别人记笔记,写“气候变化”这个词, 会老老实实地把“climate change”都拼出来。而杨陶璐下意识只写了开头两个字母“cc”;同样,“化石燃料”, 在她笔下就是“ff”两个字母;气温上升,别人至少得写“temperature increase”这两个挺长的单词,在杨陶璐那里就是一个字母t后面跟一个上升箭头。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桌上剩下三人整理资料,从嘴里念出来两分钟的稿件,在笔记里至少是两个自然段的英文。而在杨陶璐这里,两三行不知所云的符号和字母缩写,就足以支撑起她长达两分钟的发言了。

    前面几位同学论述时,虽然场面有些混乱,但杨陶璐一直在耐心听讲。她记得,那几人都没有详细提及使用可再生能源对减缓全球变暖的影响,最多只是一句话带过。

    于是,利用查阅资料时记下的笔记,杨陶璐选取了可再生能源为切入点。

    “使用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碳排放、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控制空气污染和水污染……”

    虽然杨陶璐的发音有些机械化,并不像另外三位同学那样地道,长篇大论起来也时常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而卡壳。但她的发言贵在条理清晰,刚才台上三位同学如此剑拔弩张、毫不相让,杨陶璐却没有受到他们的任何影响。

    口语大赛决赛期间,每轮比赛的成绩并不会立即公布,而是在所有比赛环节全部结束后,统一分项公布。

    分组讨论后的第二场,是情景对话项目。所有选手抽取场景后,按照抽到的场景再次随机分组。每个情景都是一段视频,选手观看三遍情景视频后,每组都有10分钟的准备时间。

    五分钟后,直接开始情景复现,进行表演。

    观看情景视频期间,选手同样可以在纸上打草稿,并在表演时适当参考。

    本以为所谓情景对话会是很日常的情景,如外国人来华国问路、求医等等。

    杨陶璐抽到的却是米剧《心理侧写师》的片段。她要和另外两位抽到这张签的同学一起,复现句中的一段对话。

    想都不用想,评委会从选手对台词的复现正确率、表现力等多种维度进行考量,若是复现表演时看笔记此处太多,肯定也会扣分。

    说白了,不光要能背得下台词,还得演技好。

    三人中,杨陶璐抽到的角色实际上是最难的——剩下两人的角色都是二三十岁的侧写师,杨陶璐却要扮演她们的领导,一个头发已经花白的老头。

    尽管如此,了解了这个环节的比赛规则,杨陶璐恨不得立马找到高松然,给他磕一个。要知道,高老师平时给10班同学的特别训练,全都体现在了这项比赛中!

    用《骑趣保险》剧集做听力练习,让杨陶璐练就了一手绝妙的速记本领,把握起剧集角色台词大意来毫不含糊。

    高松然喜欢做的另一件事,就是让同学们自己上台,表演《骑趣保险》中的精彩片段。记忆中,杨陶璐自己就上去过两次。

    虽然不能说模仿《骑趣保险》场景真的锻炼了她的演技,但是有了这两次短暂的表演经验,至少能让杨陶璐在扮演的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

    这一次,和杨陶璐分在一组的两位女生,都是此次比赛的种子选手。

    5班的王芸茜,参加过省市级口语比赛的获奖选手;1班的李彤,外交官家庭出身,也打下了极好的英语基础。

    她们在第一轮分组讨论中,分别分在了第一和第二组,预赛成绩拔尖。

    与前一环节比赛剑拔弩张的气氛不同,表演组的三人之间非常友好。

    三遍视频看完,王芸茜的草稿纸一片空白,纯粹依靠大脑,记下了她的台词;李彤也只写了几个关键词。

    两人转过身来,又见杨陶璐的鬼画符写满了整张纸。

    王芸茜关切地问:“你有没有没记住的台词?我们可以帮你一起想一想!”

    杨陶璐不太确定地摇摇头,说:“我先跟着笔记来吧。如果有哪儿卡壳了,你们再提醒我吧,谢谢。”

    三人直接开始排练。让王芸茜有些气恼的是,第一个忘掉台词的居然是她自己。

    “Midnight……哎呀,‘午夜’之后,说了什么来着?”在脑海中搜索良久,还是找不到答案,王芸茜急了。

    李彤也爱莫能助。她在纸上记的,全是自己对应角色的关键词,能一句句全部记下也就够呛了,哪儿还能分心,管别人的角色说了什么?

    此时,只见杨陶璐不紧不慢地拿起了那张鬼画符。

    “我看看,你这里……午夜、目击者、心理习惯、黑暗……”从笔记里乱七八糟的符号和缩写词中,杨陶璐解析着这些符号代表的意思。

    将这些关键词拼在一起,足以给王芸茜提供有效的提示了。

    “啊,没错!”王芸茜有些激动,下一秒又变成了不苟言笑的侧写师,继续背起台词来,“嫌疑犯选择午夜后行动,是为了避免目击者,也可能是他的心理习惯所致:黑暗更加安全。”

    李彤倒是没忘掉自己的台词,但她却把两段对话的顺序搞错了。排练结束。杨陶璐也指着笔记上谁都看不懂的符号,对李彤告知了这一点。

    第二遍排练,李彤心怀疑虑,却也按照杨陶璐的指示,将两句调换位置,惊喜地发现对话逻辑的确顺畅了许多。

    还没来得及排练第三遍,短暂的十分钟排练时间就到了。

    三个姑娘心中忐忑,走上表演台。

    王芸茜和李彤表现得落落大方,,模仿起外国人特有的夸张表情与肢体动作,毫无违和感。而杨陶璐作为剧中最年长、最沉稳的角色,虽然有些放不开,但还是尽可能做到了最好。

    三轮比赛结束后,杨陶璐才知道,自己所在的小组竟然在第二环节拿了最高分!同组三人对台词记忆几乎没有偏差,且表演流畅自然。

    与之相对的是,陈姝颖与缪捷两人分到了不同的组,但在这一环节中,他们延续了此前一环节将所有队友都看成敌人的态度。

    排练时,只要队友记不上台词,他们便会在心中窃喜:有了拉胯的队友在同一组垫背,自己就能得到更高的分数!

    殊不知,团队协作能力一直都在评委的考察范围之内。

    最终环节的个人赛,便是嘉宾评委翻译大佬胡驰的表演时间了。

    同声传译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及抗压能力的要求太高,高中级别的英语比赛,还不至于给孩子们上这样的强度。

    每位选手从三个题库中各抽取一道题。前两题分别是一篇800字左右的英文文章,和一篇1000中文字左右的中文文章。

    两篇文章加在一起,每位选手共有20分钟的阅读、准备时间,在哪篇文章上分配多少时间,由选手自行管理控制。

    阅读完毕,口头复述两篇文章的大意。准备期间可以做笔记,复述期间也可以参考笔记内容。

    杨陶璐激动得心跳加速。这不就是她在第一轮的小组讨论赛中一直在做的吗?小组讨论前10分钟的准备时间,杨陶璐不知泛读过多少篇1000字的中文文章了。

    800字的英文文章,杨陶璐觉得自己读起来可能会慢一些,故而决定在英文文章中多花些时间。

    杨陶璐自认为表现中规中矩。复述嘛,肯定不能跟对着稿子演讲一样,面面俱到。

    就像去年的比赛有面试模拟,今年的比赛中,选手模拟的角色是电话口译员。电话一端是只会说英文的客服人员,另一端是只会说华文的中年移民——来到国外,大半辈子都生活在华人圈子里,没有太多学英语的必要。

    口译员的任务就是扮演传声筒。将双方的意思传达到位,保证客服人员能够成功开展业务。

    又到了杨陶璐的速记出成效的时候了。

    第163章  这三位倒好,不光融洽相处,还在排练中把别人的台词都记上了!

    电话口译模拟播放的是录音, 但是在整段对话中,选手可以要求重复其中的任意一段对话。一场比赛中,重复总次数不能超过四次, 且要求重复的次数与时机, 不会影响考核结果。

    这是为了更贴近现实。再专业的电话口译,也不可能一句话听一遍就能记住所有细节,口译员可以要求被服务的双方重复他们所说的话。

    更令杨陶璐感到惊喜的是, 她抽到的对话,情景居然是保险公司客服与汽车惨遭刮蹭的车主之间的交谈!

    尽管对话中涉及不少专业词汇, 但这些专业词汇, 杨陶璐都意外涉猎过。

    不用说, 又是《骑趣保险》的功劳。

    对话内容也很简单:保险公司客服收到了关于车辆被剐蹭的报案, 请车主描述事故发生的经过、时间、地点等信息。车主表示,两天前的晚上七点左右,他的车停在超市停车场,从超市买完东西出来, 就发现左后侧车门的油漆被刮掉了一部分,车门表面还出现了两道划痕。

    保险客服又问,是否有目击证人或者监控录像。最终, 又为车主安排了评估员上门为车辆定损的时间。

    杨陶璐乐疯了。尽管在翻译过程中,一些词汇用的并不准确。比如她用了“back door”,而人们一般用“rear door”表示车辆的后门。倒也不影响理解,无伤大雅。

    但是, 让评委们都感到意外的是,她居然把保险行业相关术语翻译得极为准确——定损员叫“appraiser”, 核保人叫“underwriter”……

    这小姑娘家里是干车险行业的吗?

    评委席上,翻译大佬胡驰饶有兴趣地看向了杨陶璐的座位。纵观整场决赛, 这个小姑娘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第一场圆桌讨论赛,胡驰并没有太过关注这个只分在倒数第二组的同学,组里剩下三个剑拔弩张的同组讨论者,倒是让胡驰心有戚戚。

    第二场的情景复现,尽管排练的表现不在打分范围内,但评委也能看到选手们准备时的表现。胡驰注意到了杨陶璐草稿纸上的鬼画符,心中暗自惊异。

    和两个种子选手分在一组,这个预赛排名倒数的姑娘也能发挥得如此游刃有余,也是有原因的呀!

    再往后的口译环节,胡驰对杨陶璐格外留意,或者更准确地说,对杨陶璐的笔记格外留意。

    胡驰在米国扭腰留过学。

    作为国际第一大都市,扭腰是个金融中心、民族大熔炉,却也同时住着贫富、学历、见识差距极大的人。光在华人圈子里,就有不少连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却也能在扭腰华人聚居区中怡然自得地过上一辈子的老移民。

    ——除了他们需要打电话办事的时候。

    胡驰毕业后,就在电话翻译公司干过一年电话口译,体会了无数人情冷暖,也让他坚定了决心:要当一个翻译,成为语言不通的人群沟通的桥梁。

    此次竞赛的电话口译题,全部由胡驰亲自编写,选材来源于他担任电话口译员期间接过的真实电话案例。

    所有比赛完毕,众人紧张兮兮地等分数期间,杨陶璐注意到,裘敏、缪捷、陈姝颖三人,互相之间早已站得远远的,好像谁也不认识谁一样。

    可比赛之前,杨陶璐分明还见过他们三个有说有笑呢!

    王芸茜和一位杨陶璐并不知道名字的同班同学聊着各自的电话口译题经历。

    王芸茜心情似乎不错:“我遇到的情景是某个独自一人去枫叶国自驾游的游客。半路上,他的钱包被偷,弄丢了国内驾照的公证文件,打电话求助能不能补办。唉,‘公证’这个词,我一时没想起来,用了‘certified’,不过我事后诸葛亮,想起来了,应该是‘notorized’……”

    她的同学则苦着脸说:“你比我幸运!我抽到的情景也是不会说英文的游客求助,可他们的问题是,孩子在国外被猫抓了,想打狂犬病疫苗。‘狂犬病疫苗’这个词是整段对话的中心,可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说,急死我了!”

    王芸茜安慰她:“一个专业名词而已,相信评委们也不至于死抠这一个词,你放心好啦!”

    同学依然愁眉不展:“不光狂犬病呢,接诊护士询问孩子过往病史、疫苗接种史,还提到了其他几种疫苗。全是医学名词!比赛结束后查了资料我才知道,‘DPT’这三个字母,和咱们在国内说的三联疫苗是一回事啊……”

    李彤则和杨陶璐一样,一个人安静地站在角落,也不和别人说话,等待单项评分和总分出炉。

    第一轮圆桌讨论,杨陶璐惊讶地发现,她在小组中居然和裘敏并列第一。要知道,无论从语言使用的流利程度,还是发音质量,裘敏都比她高好几倍呢!

    当然,对于组里另外两人,为什么说了很多内容,分数反倒偏低,杨陶璐也暗自有了猜测。

    在她看来,小组讨论不应该像陈姝颖和缪捷展现的那样剑拔弩张,好像“不把你压下一头,我誓不为人”一般,每个成员都应该表现出开放、合作的态度。

    第二轮情景复现,杨陶璐、李彤、王芸茜三人的分数都很高。毕竟,各组参赛选手中只有极少数能把整段对话顺下来。

    看到自己的分数,王芸茜和李彤都不约而同朝杨陶璐看了一眼:要不是这个善良的10班女生及时提醒,自己要么忘词,要么把两句台词的顺序记混淆,最终的分数肯定不会那么高。

    李彤心想:10班还真是一个奇葩……却是一群善良的奇葩。10班的“太子爷”关注民生,班里其他同学的梦想也是听起来毫不高大上的普通职业。

    而面前这个据说是10班英语课代表的女生,也完全不像部分别的选手一样,自私到能干出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第三轮的翻译和口译项目,杨陶璐再次展示了有效速记法带来的优势,三项翻译,总分位列第三。

    ——没办法,前两名是神仙打架,一个是英语基础极其扎实的外交官子弟李彤,另一个是预赛排名第一、据说高二就要直接去米国上高中的魏馨梅同学。听这两位说英语简直是一种享受,连英语老师都说,光靠听很难听出她们并非母语者。

    可这杨陶璐是什么情况?一个10班的女生?10班能出这么牛叉的人物,怎么之前没听说过呢?

    总分出来,杨陶璐最终排名第六。这是她自己都没有想到的结果。虽然没有出现一举逆转夺魁这般假到烂俗的戏码,但杨陶璐的预赛排名在倒数八名之内,决赛却是正数第六,完全可以称得上一段了不起的飞跃。

    总分出来,台下明显有人感到不服气,而且,肉眼可见地,好几道不太友善的目光都投向了杨陶璐。

    她感受着周围人的恶意,却不知该如何为自己辩解。

    这时,总分排名第一夺冠的李彤,开心得嘴角咧到耳朵上了。她站起来,给了杨陶璐一个大大的拥抱:“谢谢你,要不是有你,我在情景复现环节也不可能拿到那么好的成绩!还有,也恭喜你啊,第6名,很不错的成绩!”

    第四名的王芸茜见状,也来到杨陶璐另一边,牵起她的手,甜甜地笑道:“恭喜你,也谢谢你。”

    什么情况?这个10班的女生,一场情景模拟表演就俘获了两位大佬的心吗?听两位大佬的言语,不光恭喜她,还要感谢她?

    原本对杨陶璐并不服气的几位同学,质疑的心理慢慢转变成了好奇。她发挥到底如何?怎么就能从倒数八名之内脱颖而出?

    有个男生朝评委喊道:“老师们,可以稍微点评一下我们的表现吗?”

    比赛一共四位评委,有两位是三中的英语老师,一位学生评委谢麟婉,还有嘉宾评委胡驰。

    江老师说道:“圆桌讨论,尽管是分组的个人赛,但我们也很看重讨论的氛围。有的同学可能认为自己在讨论的过程中,说得内容详实、逻辑合理,展现出的语言能力也很强,最后拿到的分数却不如表现平平的同学,甚至比如论述中出现读音、语法、用词错误的同学。”

    听江老师说到这里,陈姝颖的余光瞥了一眼缪捷,又定在了杨陶璐身上。缪捷的论述中出了挺多事实、语法、用词的错误,而杨陶璐在全程讨论中只发言一次,分数居然能和占了先机的裘敏一样高……

    “但是,我们的比赛环节叫做‘圆桌讨论’。它不是辩论会,更不是领导拍板定调的场景模拟。比赛期间,我们几位评委注意到,有的同学擅长主导场上气氛,却只注意自己的发挥,根本没有想到讨论桌上还有三位同伴。”

    同伴。

    杨陶璐心底默默念着这两个字。她的疑惑也解开了:是啊,尽管是个人赛,尽管大家比赛中相互竞争,但在一起讨论的都该是同伴,而不是针锋相对、非要拼个你死我活不可的对手。

    “所以,虽然有的同学语言表达能力极强、词汇量丰富,但在他人发言时不停地打断、插话,或者找到他人论述中一丁点非原则性的小错误,就揪着不放,好像故意要让同伴在公众面前丢脸一般。这些行为对于营造健康的讨论氛围有着强烈的负面影响。我们鼓励选手发挥个性,但也要注意场合。记住,和你同桌的竞争者,不只是这场比赛的竞争者,更是和你朝夕相处的同学。”

    江老师一席话铿锵有力,在场不少人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另一位评委罗老师也补充道:“第二场同样是分组个人赛,但一场表演最终成功与否,不光取决于某一位演员是否背得下全部台词、演技好不好。更重要的是演员之间的互动和谐自然,这就要求所有演员必须朝着同一个目标去努力。不能出现‘你表演的好,就衬托显得我差了’这样的思想。”

    杨陶璐只庆幸,还好自己没有被第一环节同组三人的恶性竞争带跑偏了!

    “我们看到,总分排名第一的小组——李彤、王芸茜、杨陶璐三位同学的小组,就为我们做出了表率。虽然每个人对台词的记忆都没能做到100%准确,但她们把握住了台词大意,没有‘缺斤短两’。她们表演时还有眼神互动。此外,最打动我的一个细节在于,王同学的台词背到‘midnight’时稍微卡壳了一秒钟,身边的李同学在一旁摆口型、杨同学悄悄向她展示笔记上的内容,不约而同提醒王同学下面该说什么。”

    王芸茜淘气地吐吐舌头。她的那段台词很长,不管是在排练中还是在演出时,总是在背到“midnight”之后就忘词。幸好有两个靠谱的同伴及时提示,没想到评委老师们这么敏锐,还是没能完美糊弄过去。

    台下又是一阵脸红。大部分选手在练习台词时,能把自己的记全就不错了,哪还顾得上别人的台词是什么?至于上场表演,还巴不得队友卡壳呢!

    这三位倒好,不光融洽相处,还在排练中把别人的台词都记上了!

    第164章  当一个平凡的人,不给这个本来就挺混乱的社会添乱,就够了

    罗老师继续道:“我认为, 这并不是因为李同学和杨同学记忆力超群,能把王同学的台词也一字不差地记下来。但是,这说明了这一组是在认真排练, 以拿出最好的表演为目的进行的排练, 而不是各怀心思,想着怎样让自己在表演中获得最高光,为队友出现可能导致扣分的瑕疵感到幸灾乐祸。”

    罗老师还真没说错。好几个小组, 赛前排练时都是几位演员各读各的台词,谁都不在意别人的台词里有什么内容。

    有几组甚至连一次合练都没有完整完成过, 导致上场表演时, 一个人说完台词, 另一个人都不知道该轮到自己说了。这样的小组, 连配合完成演出都成问题,更别提一个人忘掉自己的台词,剩下的人能提醒ta了。

    杨陶璐忽然觉得自己很幸运。第二轮比赛,遇上的是李彤和王芸茜两个好队友。

    在第一轮的圆桌讨论时遇到缪捷、陈姝颖这样的队友, 还可以尽量避免和他们直接冲突,但情景复现环节是要穿插着对话的,若是演员之间相处不好, 勾心斗角,排练起来会非常难受。

    其实,就连杨陶璐她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这个环节的比赛中, 自私对任何人都没有半点好处。

    剧集片段是讲逻辑的。一个人记住了前一句对话,并将其完整复现, 后一个人就更容易记住接下来的一句对话,不容易忘掉台词。同学甲忘了台词, 如果同学乙不提醒ta,不光同学甲紧张,同学乙也会因为前置台词确实导致逻辑缺失,进而更容易忘掉自己该说什么,造成恶性循环。

    “至于第三轮,”胡驰的声音响起,“三中是运夏市最优秀的高中之一,能闯入三中口语竞赛最终决赛,你们40位同学的英语水平都无可指摘。语感极佳,词汇量丰富,嗯。语言运用流畅自然。”

    这一下,终于轮到杨陶璐脸红了。她觉得自己和剩下39个人比,就是滥竽充数的那一个。

    词汇?仅限于课本和《骑趣保险》;语感?她根本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流畅自然?那就更不必说了,她杨陶璐念的是哑巴英语,跟李彤,王芸茜等人完全不能比。

    “相信不少同学都听说过,翻译讲究三个字:信、达、雅。这三个字中排第一的,也是最重要的是‘信’。翻译,首先是要把意思传达准确,而不是信手拈来、自由发挥。”

    听到这里,又是好几位同学低下了头。为了表现自己很“能”,个别同学在电话翻译的过程中,自作主张,替客服或者不懂英文的移民解释某些词语的概念。

    虽然这样的行为遭到了胡驰的否定,但台下还是有同学不太服气。

    “胡老师,这个环节里我得到了低分。按照您的说法,我作为翻译,应当只顾着翻译,不要尝试解释任何词语。可是,翻译存在的目的不就是成为两者之间的桥梁吗?既然我能帮忙,为什么还要特地不帮这个忙呢?”

    “是啊,胡老师,我在这个环节的得分也很低,可是我觉得我没有做错什么!”

    似乎对这个问题早有预料,胡驰回答:“你知道吗?你的所谓好心若是办成了坏事,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法律责任”,四个字一出口,就将全场稀稀拉拉的质疑声彻底压了下去。

    “你的存在是为了成为桥梁,让双方沟通更加顺畅,不是自作主张,在桥梁上随意加装收费站。假如电话一端是个药剂师,另一端是病人。病人感冒了,药剂师让病人买某种特定种类的感冒药。结果你发现,药剂师所说的药品没有中文名称,而病人又听不懂药品的英文名。你怎么说?难道自由发挥,让病人随便买个功效近似的感冒药就行?”

    这好像的确不太合适。万一病人对别的感冒药过敏,吃了别的感冒药就害人了。

    之前一位还有些不服气的女生低下了头,另一人小声问道:“老师,那作为翻译,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胡驰解释说:“遇到这种情况,记住作为翻译的原则:不做多余的事。你不是医生,你不可以随意篡改医嘱,更没有资格随意解读医嘱。”

    杨陶璐只觉得今天受到了不少教育,也收获了不少问号。

    不久前的国旗下讲话,班长赵华枫说,要兼济天下。这时,胡驰又说,不要做多余的事。

    虽然杨陶璐心中隐隐感到这其间有明显的差别,但她还是想不明白:古道热肠、乐于助人和做多余的事,界限到底在哪里?

    想了一个晚上还是没想通,带着困惑,杨陶璐走进了高松然的办公室。

    口语大赛的最终成绩,英语组的老师都非常关注。10班的英语课代表,不少外班老师也都认识她。

    一见杨陶璐进了办公室,教英语的老师一个个都向她送去掌声。杨陶璐来办公室十次有九次都是为了交作业、领改好的作业本,今天这阵仗,她还真没见过。

    见杨陶璐一脸困惑,叶老师打趣道:“怎么了,对成绩还不满意吗?”

    杨陶璐礼貌地对叶老师挤出一抹微笑,径直走到了高松然跟前。

    听了杨陶璐的困惑,高松然笑着说:“别说你了,我也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呢。”

    哈?什么意思?杨陶璐懵了,这是两个盲人一起抓瞎的意思吗?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我是班主任,关心班里每位同学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是我的责任和义务所在。班里同学的心理出了问题,我需要及时发现、排解,必要时,也需要利用学校心理老师等资源。”

    没错,杨陶璐想,却还不知道高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尽管我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但学生的第一监护人,到底还是父母——成年人,比我年长许多的成年人。如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由监护人带来的,那我这个做班主任的,又能为学生做什么呢?我行事的边界又在哪里呢?”

    高老师这一句话,杨陶璐更加疑惑了。自己的问题还没得到解答,高老师怎么又抛出了一番更难以抉择的问题呢?

    话也说回来了,做电话翻译员,最坏的情况不过就是压抑一下自己想要帮助人的冲动,循规蹈矩,电话对面说了什么自己就翻译什么。

    可是,当你面对的是人,是学生的亲人,这中间的规矩方圆,还有那么明确吗?

    杨陶璐立马想到了上个学期末,在潘梦影身上发生的事。家长对学生家庭暴力,外人又能如何干涉?

    杨陶璐抬头看向高松然。她并不知道潘梦影这件事后来是怎么解决的,只知道潘梦影住了校,之后也没有听说她家里人对此有何不满……

    事情似乎就这么无声无息地解决了。

    高松然说道:“我的答案是:在你的知识能力以及责任范围之内。虽然我不是翻译大佬,但我的专业课里也有口译这一项。每个口译员都不是完美的,尤其是在要服务的对象语速很快、口音难懂的时候,或者一段长篇大论不带喘气的。身为翻译,你的语言处理能力再强,也不能保证听一遍,就把别人说的所有东西都记住。这个时候,你是可以和对方沟通的,请对方重复自己不确定的内容。”

    电话口译环节,每位选手都可以选择重复播放一些片段,想必这和高老师所说的“请对方重复”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如,遇到你不知道该如何解释的药品名称,你可以主动和药剂师说明情况,请药剂师把药物的名字多重复几遍,也可以请药剂师把药物的名称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拼写出来——常年居住在国外,但不会说英语的人,大多数也是认得26个字母的。我从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牢牢记住自己的责任是什么,莫要逞能。”

    见杨陶璐依然若有所思的样子,高松然笑了笑,转移话题:“这次比赛成绩很不错,不过还是要戒骄戒躁,继续好好上英语课。”

    杨陶璐道:“是的,接下来不管你给我们放什么影片,我都会认真看的。多有用啊!”

    紧接着,高松然想起杨陶璐的天赋提示词“异口”,又正色道:“前些日子,咱们班几个同学当着全校的面演讲,陈述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期许吗?”

    杨陶璐撇撇嘴,略加思索后答道:“我爸妈单纯因为听说我在班里当课代表,就觉得我的英语肯定很不错,还说希望我成为外交官。可是我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所谓的英语成绩拔尖,也只是在我们班范围内。这次听说我被高老师您推荐参加口语竞赛,他们又在我面前说了一顿,还指着电视上的外交部发言人,让我把他们当成榜样。”

    “听你的意思,并不喜欢这样的工作?”

    杨陶璐的态度很好懂,高松然连猜都不用猜。这个课代表,相处一个学期下来,高松然对她相当了解:心思单纯,没那么多弯弯绕。

    杨陶璐说这话的时候,“不情愿”三个字已经跃然脸上。

    “高老师,国旗下讲话时,顾青丽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有的人会成为伟大的人,叱咤风云。像我这样的,没有太多本事,能当一个平凡的人,不给这个本来就挺混乱的社会添乱,就挺不错了。”

    第165章  但耀眼的天赋偏偏不让你平凡

    高松然表面平静, 但内心已经激动得想要直拍大腿了。承认自己的平凡,承认自己能力有限,不能变身超级英雄拯救世界, 这是高松然希望他的学生能够认识到的。

    大多数人认识到这一点, 是通过成长路上的挫折。高中生,尤其是像杨陶璐这样,在城市里长大的独生子女, 被家长保护得很好,对世界的广阔充满了无尽的向往。

    在走上社会摸爬滚打之前。高中生受到的挫折很有限。如果孩子们一定要在受到挫折后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平凡, 高松然希望, 让挫折的时间点留在高中、大学, 放在孩子们还能家长和社会保护、优待的年纪。

    至于杨陶璐, 好像已经不需要这样的挫折教育了。

    和顾青丽一样,她已经做好了做一个普通人的准备,对未来的期望值不会太高,今后若是过得不顺利, 失望地摔下来的时候,也不会太痛。

    “就学习而言,我好像还就最喜欢英语这门学科。这一次英语竞赛, 倒是让我看到了一种新的职业生涯的可能性。不过,我不想当外交官,不想出现在电视上,只想当一个普普通通的译员。不管是翻译书也好, 还是在外贸公司工作也好,总之, 我对自己的抗压能力并没有太多信心。”

    尽管杨陶璐的天赋词“异口”,让高松然联想到“同声”, 进而猜想她的天赋会是同声传译员。但是,如果她自己不愿承担同传译员工作的高压,高松然也不会为了实现系统的期望而去强迫她。

    “很不错的规划。既然你有了初步的想法,就去努力吧。对了,口语大赛的评委胡驰老师这两天还待在三中。今天是高二年级的英语文学创作比赛,他也担任评委。能找到机会,就去跟他聊聊,以后若是想当翻译,可以提早取取经,少走些弯路。”

    “去跟他聊聊”。

    只不过,聊天的对象是一位业界权威。虽然胡驰的年纪并不大,但杨陶璐心里没底,瞳孔瞬间紧张得缩成一团。

    “高老师,我一个高中生,就这样去找他,不合适吧?要不还是算了,我现在才高一呢,等以后上了大学……”

    发觉高松然的脸色似乎板了起来,杨陶璐知道,这话高老师不爱听。

    于是,话没说完,她便止住了。

    “有了目标,就去争取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大道理,我也不用多说。但我想告诉你的是,不要对未来的自己有多少执行力报太大希望——一个月后、一年后、上大学后……没错,过来人的话,肺腑之言。”

    希望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平凡,学会保护自己,不随意逞能,又害怕这会让孩子失去探索世界的勇气。

    高松然不免有些担心,自己对于“认识到自己的平凡、尽早接受挫折教育”的认知,是否有些过于保守,让杨陶璐这样本就普通的学生,变得更加唯唯诺诺。

    于是,他改换了更加和缓的口气道:“去找一下胡老师,你没有任何损失。可能你会担心你耽误他的时间,可三中花了钱,请大佬来当评委,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帮助咱们三中的学生更好更快成长吗?学校的资源,不用白不用。”

    确实,除了开口求人损失的一丁点面子之外,没有任何损失。杨陶璐下定了决心,说干就干!

    打听到了高二年级英语文学创作比赛的时间地点,比赛一结束,她就等在门口。

    不知是错觉还是什么,胡驰在比赛场所出口见到杨陶璐时,有那么一秒,他的脸上竟浮现了一丝惊喜神色。

    来找大佬的决定下得匆忙,杨陶璐也没有准备什么问题请教胡驰,只简要表达了自己未来的愿望,也想走翻译这条道路。

    可胡驰感兴趣的似乎远不止这一点。担任评委期间,他就观察到了杨陶璐自己发明的速记系统。

    邀请杨陶璐坐回了会场评委席,胡驰回答了她的问题,还夸她记性好、反应快,但更多的赞美,都围绕杨陶璐做笔记的能力展开。

    “这个句子那么长,你居然用三个符号就能表示,后来复述的时候还能记得一清二楚……哦,原来是这样,你的缩写逻辑竟然这么奇特……”

    从礼堂出来,杨陶璐的脑子还有些懵。

    两人的对话,与其说杨陶璐在向大佬请教“想当翻译该做什么准备”的一些列问题,不如说胡驰一直在鉴赏杨陶璐做笔记的方法。

    当杨陶璐终于找到机会告诉胡驰,她是来请教,如果想成为翻译需要学习什么技能时,胡驰眼中的惊喜更盛,忽然说:“杨同学,你的速记能力,以及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外语信息的能力都很强。我觉得你不光有成为一名优秀翻译的潜质,更可以考虑往同声传译方向发展。”

    同声传译?自己刚开始展望翻译的工作,大佬就把自己的天花板拎到这么高?

    杨陶璐自己对于成名没有太大的兴趣,更无法想象同声传译员面临的压力,但这好歹也是口译行业的天花板,说一点不羡慕、一点没憧憬过是不可能的。

    胡驰告诉杨陶璐,培养口译员时,无论是听起来高大上的同声传译员,还是像她在比赛中接触过的普通口译工作,速记都是训练中的重要项目。

    胡驰做电话口译之前,先接受了两周的听写速记培训,这才允许在带教老师的监督下开始工作。

    口译速记的难点在于短时间大量信息输入。或许译员全都听懂了,也用自己的符号体系落实到了笔记中,可是当译员转过头来要按照笔记翻译成中文时。却经常发现:看不懂刚才自己写下的文字了。

    比赛时,杨陶璐用“cc”两个字母代替climate change,气候变化。

    在电话口译中,和商业行为有关的电话较多,这两个字母可以代表信用卡credit card、客服customer care、副本carbon copy等等。

    在短暂的电话口译员生涯中,胡驰就不止一次因为忘记了一分钟前刚写的笔记里某个缩写的含义,闹出笑话。

    而杨陶璐从来没有接受过速记培训,就已经琢磨出了属于自己的系统。800词的英语文章、1000字的中文文章,哪怕还是她并不熟悉的题材,依靠笔记,也能还原80%以上的内容。

    “从某种程度上说,你是个速记天才。”

    杨陶璐被大佬夸得不知所措。

    和行业大佬交流,不代表大佬本人会直接帮助你,但大佬的人脉是普通人努力二十年都难以企及的。

    更何况还是胡驰这类有心培养后备力量的大佬。

    胡驰本人的口译经验,只有大学毕业后的短短数年,但是,当年曾和他一起做电话口译的同事,有不少继续在这条道路上走了下去。

    有的人考了翻译证书,在法律、医学等专业领域发光发热;也有人进修了第二外语,在国际合作甚至战争调停场合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

    胡驰留了高松然和杨陶璐妈妈的电话——这是规矩。

    各行各业都有人渣。面对涉世未深的中学生,不少“大佬”利用双方悬殊的社会地位、行业大佬的魅力加持,做一些不道德的行为。

    为了避免瓜田李下,如果有必要单独联系学生,胡驰从来都是通过他们的老师和家长联系。

    身为家长的杨陶璐妈妈听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比女儿还要受宠若惊,恨不得立刻就让胡驰介绍同声传译圈里的人脉,让女儿跟着去学习。

    杨陶璐妈妈根本不认识胡驰,但听说他40岁不到就翻译了好几本长篇科幻小说,更有三中请他做评委的行为背书。这让杨妈妈幻想起来:二十年后,孩子会跟着哪个国家领导人出访呢?

    杨陶璐是走读生,平时在学校上晚自习,周末难得回家吃饭。孩子到了家,《新闻播报》在杨家的电视机上再也看不见了,80%的时间都固定在英文频道,哪怕杨爸爸杨妈妈一个词都听不懂。

    反倒弄得杨陶璐心理压力非常大,甚至对翻译产生了逆反心理。好在高老师没有继续给她压力,让她顺着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去涉猎。

    除了社会实践职业体验,高一下学期最重要的集体活动是合唱节。

    就像运动会一样,三中的合唱节同样不走寻常路。与其说这是合唱节,不如说是三中为同学们举行的文艺汇演,或者叫艺术节。

    三个年级分开举行,各班抽签决定合唱节目的顺序。合唱表演期间,还会穿插着一些个人表演、小团队表演项目。这些节目的报名全凭自愿。

    不少同学即使耽误学习也愿意报名参演,是因为三中会在艺术节期间请来一些重量级嘉宾。

    去年,三中请来的嘉宾中,包括一名在全国范围内都小有名气的舞蹈家。

    观看了几位舞蹈特长生的表演,舞蹈家挑中了其中两人,想要吸纳进自己的舞团。

    如果说成绩优秀的文化生可以通过学科竞赛等渠道,获得大学保送降分录取的资格,那么,三中的文艺汇演节,就是艺术特长生们获得保送的机会。只不过,保送单位可能不是大学,而是歌舞团、乐队等演出团体。

    当然,有的同学虽然是艺术特长生,但特长只是他们为了升学而走的捷径罢了,他们本身对艺术专业并没有浓厚的兴趣,即使受到了专业人士的青睐,也有可能直接拒专业人士于门外。

    拿10班的小提琴艺术特长生葛希瑶来说,且不提她的水平有没有一星半点的可能性被专业人士看上,即使葛希瑶被交响乐团邀请去当首席琴师,想到这辈子都要天天和小提琴打交道,那还不如从来没学过小提琴呢!

    原则上说,除了合唱节目,每班最少单独再报一个表演节目。除此之外,还会多出六至七个节目的空闲时间,按照惯例,一般由多个班级合作排练节目,填充这些空缺。

    这是孩子们的节日,高松然不想多加干涉。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士办,他一个连五线谱都认不全的英语老师,还是少掺合这些为妙。

    于是,他将10班的一切排练、报名工作,全权交给了宣传委员郑子叶,以及音乐课代表王笛负责。

    第166章  在任何一位高中老师看来,王笛都是一名“问题学生”

    能在特长生云集的10班成为音乐课代表, 王笛自然有些本事。

    都说名字寄托了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愿望,话多的陈默属于令父母的愿望完全落空的孩子,而王笛, 却正好相反——她是个学吹笛子的音乐特长生。

    在任何一位高中老师看来, 王笛都是一名“问题学生”。

    开学第一天,前班主任黄巍就在教室公然训斥过王笛:“才16岁,搞什么纹身?跟小太妹似的!”

    王笛在左右两边胳膊上各纹了一行字。右胳膊上, “永不止步”,洋溢着既中二又充满热情的青春气息。

    左胳膊上同样的字体, 却是七个字, “莫为乱花迷了眼”。

    听起来像是由白居易的诗歌“乱花渐欲迷人眼”改编的, 却改编成了一番大白话, 逼格不高。

    王笛对这两片纹身的态度也不尽然相同。这两片纹身的位置几乎镜像对称,但她似乎对于“永不止步”四个字感到骄傲,甚至还主动撸起右边的袖子,向身边朋友展示。

    左边则不太一样。只要王笛穿了长袖衣服, 左边的袖子永远服服贴贴地遮盖住胳膊,还有胳膊上的纹身。只有在她穿短袖时,同学们才能看得见这七个字。

    每每有人问及这七个字背后的故事, 王笛要么打哈哈糊弄过去,要么干脆三缄其口,讳莫如深。

    如黄老师这般的老派教师,自然看不惯王笛的纹身。更何况, 年级组长邵老师、德育处的老师们,只要看到王笛, 都会萌生出要找老黄聊聊天的冲动,让他管管班上的学生。

    高中生纹身, 成何体统?

    但老黄也很冤枉——不是他不想管,是根本管不住!

    王笛来自一个单亲家庭,平时和母亲一起生活。

    开学第三天,受到领导狂轰滥炸的黄老师,无奈地和王笛妈妈通了个电话。

    接通电话一分钟后,老黄就凭借他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意识到,王笛这个学生,很难管得住。

    可以这么说,王笛是个个性叛逆的女孩,她的妈妈叛逆起来,比孩子只强不弱。王笛妈妈同样个性张扬。

    别的家长因为孩子的表现而被班主任找来谈话,多半会先诚惶诚恐地向班主任道歉,再承诺一定监督孩子的行为。但王妈妈一开口就告诉老黄:“王笛,我管不动。”

    车祸后,黄老师的身体稍稍恢复,高松然去医院看过他,顺便聊了聊10班的近况。

    班里有好几个让黄老师在病榻上都不免担心的孩子,王笛是其中一个。

    想起和王笛妈妈的通话,尽管已经过去了半年多,老黄依然怨念不已。

    “她说话的口吻简直不像个中年人!我奇怪了,怎么会有这么不成熟的人,居然还为人父母了?我让她管管孩子的穿着打扮,有必要的话,带孩子去纹身店把纹身洗了。结果你猜王笛妈妈说什么?说她和女儿的关系没那么好,管不住!更气人的是,她还把责任都推到了我的身上,说孩子在学校学习做人的道理,希望学校能多多包涵、照顾女儿的个性。我就搞不明白了,要是因为纹身违反校规,被德育处叫去聊天、被开除的也不是我的孩子……”

    说到这里,还躺在病床上的黄老师深深叹了口气,又拍了拍高松然的肩膀,意思是,让他保重。

    直到期中考试后的第一次家长会,高松然才第一次当面见到了王笛的妈妈。

    任何人第一眼看见王笛妈妈,都很难不被她的外表所吸引。倒不是说王妈妈是个百年不遇的大美人,只是,家长会那天……

    王妈妈脸上抹了极其白皙的底妆,让她看起来好像从未见过阳光的吸血鬼。眼窝深陷,或者说,眼窝处大量的深紫色眼影、粗重的黑色眼线,让她的眼部显得极其立体,看上去深邃又神秘。

    眉毛修剪得细致,细长又锐利,仿佛两把横在她额头上的利刃。

    酒红色的唇膏散发出浓郁的金属光泽,头发随意又凌乱地盘在头顶,形状像小刀一样的发簪从盘发中穿过。王妈妈身上还戴了数不清金属配饰,从头到脚生出一丝冷艳高贵的气质。

    这样的哥特式妆容打扮,就算放在万圣节都是很炸裂的存在,都会被地铁上的老年人斥责是“专门跑出来吓人的”,更别提打扮成这样出现在校园里了。

    来开家长会那天,王笛妈妈在门卫室被拦了十几分钟,先出示了手机上的家长会通知短信,但保安们仍然不敢放行。随后,王妈妈只能给高松然打电话,

    然而,家长会正式开始之前,作为班主任的高松然简直忙到脚不沾地。提早到班的家长,一个接着一个,想和高松然谈谈自家孩子的表现。

    依然被困在保安室的王妈妈连续拨了五个电话,这才终于接通了高松然。

    班主任老师为打扮成这样的女士背书,说她是自己班学生的家长。

    保安室里的每一位职工都以为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三观受到了洗刷。

    等王笛妈妈进了学校……好家伙,更是不得了!

    全校学生也顾不上校规里“不得在校园内使用手机”这条名存实亡的规定了,纷纷掏出手机,对准王妈妈拍照。

    “朋友,我上周生病了,请了三天假没来学校。今天是什么情况?有什么我不知道的活动吗?化妆舞会?”

    “你没听说吗?高一有几个爱玩的班级,的确搞了万圣节活动,大家互相交换鬼故事。不过万圣节都过去好几天了,这位是刚睡醒?”

    “没记错的话,今天是高一年级的家长会的日子。所以这是哪位同学?家长都要来了,不至于这么高调吧!”

    不少人一路跟随这位打扮奇特的同学、老师、家长,或是神秘校外人士身后。

    一路走进了高一10班的教室。

    王笛妈妈进教室时,高松然正被何珊燕和朱家荣两位同学的家长围着。这两位同学在生活和学习中受了高松然许多帮助,她们的家长也对高老师感激不尽。

    余光瞥见门口走进来一位奇装异服人士,高松然也愣住了。

    只听这位女士一声魅力十足的烟嗓:“我是王笛妈妈,高老师你好。”

    全然不顾教室里其他家长快要掉到地上的下巴。

    抛开纹身不谈,在班里,王笛其实是个很难让人记住的孩子:成绩平平、长相平平,除了会吹笛子,也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特长。

    从某种意义上说,母女俩一脉相承。抛开十分高调的哥特式妆容不谈,王笛妈妈自打进了教室,便十分低调,一言不发。

    要么微微抬头,听别的家长和高松然谈论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要么低头看手机,,没有与包括高松然在内的任何人互动。

    每一位之后进入10班的家长,都会经历同样的惊悚时刻。

    不过,看到年轻的小高老师在台上若无其事,别的家长也大概能猜到,这位女士可能是一位中二病尚未消退的有趣家长,跑来家长会上宣扬自己的个性了。

    不知为何,黄莹莹爸爸看到王笛妈妈这番打扮,居然还有些羡慕。

    自己奉行躺平的人生态度,对孩子的学习采用了完全的放养态度,这在某些人看来已经很离经叛道了。没想到,就在女儿的班上,还有一位家长比自己更加不在乎世俗的目光。

    家长会第一小时,家长们坐在教室里听校领导画大饼。年级组长邵老师在各班窗外巡视,看到10班这位的背影,差点吓得心脏病突发。

    后来,通过包括10班八卦女王高诗静在内的多方消息源,高松然才对王笛这一位高调又神秘的妈妈有了初步的了解。

    王妈妈非常年轻,比高诗静的继母张颖还要年轻。所不同的是,她是王笛的亲妈。

    王妈妈从小就是个离经叛道的主,家里也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工作。初中毕业,王妈妈就和青梅竹马的小男友一起,一边外出打工,一边谈着恋爱。

    恋爱没谈多久,先谈出了一条人命。

    王妈妈和小男友是一条街上的邻居,家里人都相互熟识。小男友也还算负责,并没有跑路,而是让王妈妈把孩子生了下来。

    然而,两个尚未成年的年轻人,自己都还没活明白呢,生活中就凭空多出了一个孩子需要照顾,简直强人所难!

    最初的恩爱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无止境的争吵。相互埋怨成了两人生活中的主旋律。

    最终,在王笛两岁那年,王妈妈做了一个大胆但至今没有后悔的决定:和孩子爸爸分手,独自带王笛长大。

    关于王笛妈妈的过往,高松然所了解的信息仅限于此。

    高松然还知道,尽管王笛妈妈含辛茹苦,自己还是个孩子时就勇于摆脱不快乐的亲密关系,独自一人把女儿拉扯到了16岁。

    但王笛和她妈妈的关系却有些微妙。

    帮助杨陶璐找到未来努力的方向后,高松然从杨陶璐那里,又得到了一次免费“天眼”机会。

    让高松然略感意外的是,随着班里还没有开“天眼”的学生越来越少,如今系统赠送的天眼,居然摆脱了时间限制。

    这让高松然觉得,系统在大部分时候还是挺人性化的嘛!

    既然将艺术节排练的任务交到了王笛和郑子叶手上,高松然干脆把这次天眼开给了王笛。

    ……前脚刚赞美过,统子变得越来越人性化,后脚,系统又给高松然出了一道难题。

    王笛,一个个性鲜明的姑娘,脑子也不笨。可是,为什么系统给她的天赋词叫做——

    “棒槌”?

    第167章  10班同学面对可敬可爱的高老道,居然还敢卖关子!

    离艺术节开幕还有不到十天。

    要知道, 各班从艺术节开幕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合唱表演了。而高松然呢?开幕前十天,他连自己班学生的合唱选什么曲目都还不知道, 放在别的班级简直不可思议。

    高松然在赌。赌的是没有班主任的干涉, 孩子们能够更加无拘无束地发挥个性,而不会让节目沾染上成年人的俗气。

    他为10班的排练工作做出的贡献,仅限于使用他的教师账号, 每天放学后预定同一间音乐教室,供孩子们练习。

    “高老师, 你们班憋着什么大招呢?一点消息都没透露!上次。我们班有同学想去窃取一点各班艺术节准备情况的情报, 就发现你们班音乐教室门口, 堵着两个‘门神’!”7班班主任蒋老师打趣道。

    “门神?”这新奇的比喻让高松然未免觉得好笑。

    “是啊。一个我认识, 叫卢浩。另一个是个女生,叫什么来着……对了,就是社团招新那天,替你们班另外几个同学出头, 把高三那群霸道的坏小子打了一顿的姑娘!”

    “哦,蒋老师说的是靳文蕾?他们两个怎么成门神了?”高松然不解。

    蒋老师这才意识到,高松然之前和她说的, “完全没有关注班里同学的排练情况”,竟然没有半分夸张——他是真的采取了彻底放手的策略!

    蒋老师解释道:“你们班不是有个曹毅嘛,偶尔跟我们班的龚秋一起切磋围棋,两个孩子关系挺好的。因为全年级就你们10班表演的节目最神秘, 一丁点信息都没暴露出来,所以, 我们班几个孩子就怂恿龚秋去找曹毅套近乎。没想到,曹毅这孩子守口如瓶, 面对亦师亦友的龚秋,那可是一星半点消息都没透露出来!”

    龚秋失败后,7班同学依然没有放弃。

    就在前一天晚上,7班有两个同学悄悄跟在10班的排练队伍后面,意图在10班预定的音乐教室外偷听,以获取情报。

    三中的音乐教室隔音做得很好,但毕竟不是专业录音棚,7班两位同学心想,你们10班保密措施做得再好,总能从音乐教室飘出点声响来吧?

    他们的计划是,把耳朵贴在音乐教室门上偷听。固体传声,效果最好。

    结果,却失望地发现,卢浩和靳文蕾两人没有进教室训练,而是守在门口,一旦发现谁有想靠近的音乐教室意思,就用冰冷的眼神将人拒之门外。

    蒋老师又笑着说:“真的,‘门神’这两个字一点都不夸张!我们班的同学说呀,他俩严肃得不行,恨不得把‘排练重地、闲人免进’几个字写在脸上呢!”

    蒋老师简直是烘托气氛的高手,说到这儿,就连高松然都难免开始好奇:自己班学生排练的到底是什么曲目?为什么要弄得那么神秘兮兮的?

    与此同时,高松然也感到了10班学生无与伦比的凝聚力。

    每位同学在外班,或多或少都会有几个玩得要好的朋友,小学初中同学、社团认识的同好等等。然而,合练了半个月,居然还是一点风声都没走漏。

    这天下午放学,10班同学再次早早集结在音乐教室。有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班主任高老师跟在了身后。

    发现有高松然跟着,外班的一些好奇的同学,也不好意思继续紧跟在10班同学身后,意图看个究竟了。

    班里几个男生手里拎着大包小包,看起来还挺重的。沈建手提肩扛,一共背了四个包;林鹰干脆直接拉了个巨大的23英寸滚轮旅行箱。

    就连高松然都感觉摸不着头脑了:“林鹰、沈建,你们背那么多包是干什么用的?”

    万万没想到,10班同学面对可敬可爱的高老道,居然还敢卖关子!

    沈建嘿嘿一笑:“不告诉你。一会儿看了排练就知道了。”

    顾凯兴也说:“高老师,就等着吧。艺术节结束,高一10班的名号会响彻整个三中,甚至整个运夏市的!”

    见孩子们一个个都神神秘秘,高松然也不多问,反正几分钟之后就能揭晓答案。

    和前几日一样,卢浩、靳文蕾二人依旧守在门口,不让任何外班人士进入,包括除高松然之外的10班任课教师。

    音乐组的岳老师,办公室和这间音乐教室在同一层楼。见10班每天都是这个阵仗,几个男生大包小包扛着挺重的东西进去,外面还请了两个门神守着。

    岳老师早就按捺不住好奇心了。

    今天,终于见到高松然也跟着10班同学进去,岳老师还以为事情有了转机。

    说不定,自己身为和高松然关系不错的音乐老师,也可以跟着进去瞧瞧?

    不久前,为了鼓励田潼曦向音乐组提交她所选取的催眠曲作为铃声,在高老师信口胡诌之下,音乐组的岳老师成了高松然“姑父的表姐的儿媳的妹妹的妯娌”。

    ——哪怕岳老师是位胡子一大把的八尺大汉。

    虽然不过脑子胡扯出来的亲戚关系是假的,但高松然和岳老师的关系的确挺好。

    虽然年龄相差二十多岁,但二人都是林河省师范大学的校友。按照三中惯例,每位新老师加入,学校都会配备一位所谓的“带教老师”,帮助新员工及时熟悉环境。

    大部分时候,带教老师由同学科的老师担任,但是高松然加入三中时正值暑假,大多数英语老师都在放假。只有岳老师,每天还来学校一趟,他借用三中的设备、资源,做一些个人的创作、编曲项目。

    于是,学校安排岳老师帮助高松然熟悉环境。两人又有校友之谊,便很快熟悉起来。

    眼见高松然跟着同学们进了音乐教室,岳老师也来到了教室门口。见卢浩和靳文蕾二人在门口,一脸正经地堵着门,岳老师觉得好笑。

    “这两位同学,我是音乐组的岳老师。我和你们高老师关系很铁,他一定会同意让我进来的。”

    卢浩有些不太确定。他很敬仰高老师,不希望因为自己某个可能冒失的决定,影响到高老师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靳文蕾却很决然,面无表情地告诉岳老师:“岳老师,我们音乐课代表王笛说了,这间音乐教室在10班排练期间。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岳老师嘴角勉强挤出一个笑容,不知是在笑这几个同学一本正经的模样,还是那句“国王不能进”。

    见岳老师神色古怪,卢浩担心靳文蕾拒绝得太过直白,又有补充道:“其实也有例外……”

    岳老师又竖起了耳朵。

    “要是教室里有人突发急病,或者教室里突然失火了,急救员和消防队是可以进去的。”

    岳老师的笑容整个僵在脸上。过了一会儿,他也终于放弃了偷窥10班排练的计划。

    “行吧,那我等着在艺术节上看你们班的表现了!”

    40分钟后,高松然随10班同学从音乐教室出来。

    刚刚过去的40分钟排练,他所看到的一切可以用大饱眼福来形容。

    如果非要换一个词,也可以是叹为观止。

    孩子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受到思维定势的限制,遇到问题时往往能跳出常人所见,找到规矩中的种种漏洞,寻找新的办法。

    是啊,三中的艺术节又没有硬性规定,集体合唱表演,就只能是所有学生排排站,唱同一首歌。

    原则上说,集体表演节目只需要全班同学都参与就行了,而大合唱只是其中最省时省力的表演形式。若是班里同学有才能,也有精力,完全可以弄成一项更加精彩的表演。

    ——就像10班同学正在做的这样。

    看了这场精彩纷呈的彩排,高松然第二天就向音乐组提交了申请:本次艺术节,10班放弃个人表演项目,但是要将集体表演项目时间延长,相当于两个节目合并成一个,中间还省去了上下台、报幕的时间。

    主管报名的王老师听说了高松然的提议,吓了一跳。她知道,小高老师鬼主意多,可也总不能做出这么一个不负责任的决定吧!

    王老师语重心长地向高松然解释:“高老师,我知道你们班有好些个艺术特长生,个人表演项目正是他们充分发挥特长的机会啊!”

    王老师以为,身为毫无经验的菜鸟、新教师,高松然太想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了,这才带领班上同学排了一出精彩绝伦的集体节目。

    却忽略了同学展示个性、展示个人特长的需求。

    王老师又补充说:“你可别忘了,每年的艺术节,学校都会邀请一些专业人士来当嘉宾或者评委。今年,有东方歌舞团的老师,还有一些小有名气的乐队。高老师,你必须给孩子们单独展示能力的空间,孩子们才容易被这些专家注意到。我记得,你们10班有跳舞的,还有吹笛子的、拉小提琴的……那么多特长生呢!”

    面对王老师的质疑,高松然反倒显得更加胸有成竹,说道:“王老师,您就等着看吧,10班这一次的大节目,会成为三中历史上最震撼人心、节目效果最好的舞台。那些个人能力出众、有艺术才能的孩子,也不会因为我们的集体节目受到埋没,您放心好了。”

    呵呵,好你个小高老师,口径还不小!

    “那我就等着看了!”

    王老师内心非常期待将要看到的一切。临下班前,她到底还是没有忍住,和办公室里的几个同事分享了这个消息。

    第168章  逃课者,记过处分

    一传十十传百。

    几天后, 不只是王老师办公室里几位音乐组老师,全校每个人都知道了,高一10班这一次艺术节, 又要搞件大事。

    “高一10班, 就是那个前段时间在国旗下讲话大出风头的班级吧。”

    “大半都是走后门进来的学渣和特长生。成绩那么差,估计除了炒作,他们什么都不会吧?那位太子爷说, 他想当个普通的农民,谁信啊?”

    “哎, 你们可别这么说。高一10班虽然成绩倒数第一, 可班里还真有几个鬼才。运动会上他们就是高一年级的第一, 几天前的英语口语大赛, 好像也有个女生拿了第六名的好成绩——要知道,我看了那获奖名单,前五名选手都是大仙!”

    “现在说那么多都没用,咱们拭目以待吧。”

    各班表演节目单, 是在艺术节开始前一天公布的。原本就对高一10班的节目很是好奇的人发现,和别的班级不同,10班总共就一个节目。

    看来这就是传说中“要搞个大事”的节目。

    “我倒想看看高一10班, 这《猴山圆舞曲》到底要表演什么?”

    没错,高一10班的大节目,名字就叫《猴山圆舞曲》。

    看到这样一个古怪的名字,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上网搜。然而, 却搜不到半点这五个字相关的信息。

    就连报名的时候,音乐组的老师们都和高松然反复确认, 就是这五个字,高老师既没有空耳听错, 也没写错别字。

    “高一10班不会自己原创了一首曲子练合唱吧?他们班特长生多,也许就有个学音乐的也会作曲?”

    “可是就算这是他们班原创,也总得起个有意义的标题吧?这《猴山圆舞曲》是啥,难不成他们班同学集体扮猴子,在台上一边上蹿下跳,一边唱歌?”

    “当你想要搞个大事的时候,最终的结果通常会是拉一坨大的。本人预测,高一10班这次要玩砸。”

    ……

    到了这一步,许多人都觉得,高一10班火上浇油的能力特别强。只报一个节目,就已经十分与众不同了,现在发现,就连这唯一一档节目的名字也十分炸裂,彻底引爆了全校师生的好奇心。

    许多高二高三的同学听说了高一10班这一系列的神级骚操作,也都相当好奇。

    无奈,三中的艺术节是按照年级分开举行的,不同年级的艺术节活动放在不同日子,高一举办艺术节时,高二高三正常上课。

    “高一10班的节目是第五个。假设之前的节目平均时长都是5分钟,再加上各班上台下台、节目前后的报幕衔接,我估计,10班应该会在上午大课间结束后开始。为了保险起见,兄弟们最好在大课间就去艺术中心蹲着。”

    “让我看看,我们班大课间之后是什么课?哦,化学啊……哎呀,张老师,对不住了,本乖宝宝今天要逃课了。”

    发现全校同学对高一10班的节目都充满了过于旺盛好奇心,校方担任学生剧场太挤了,容易发生踩踏事故。

    于是,德育处三令五申:禁止学生跨年级观看艺术节表演!高一年级表演当日,上午第四节课,也就是大课间后的第一节课,严禁无理由请假。

    如果有同学不在教室上课,必须出示医生签字画押的请假条,否则一律按照记过处理。

    记过这个处分,在个别同学看来不痛不痒,比如高三的霸凌小团体身上背的记过次数,两手两脚都数不过来。卢浩也在开学一个月时间内记了两次过。

    但是,这只是个别的极端情况。绝大多数学生终其高中三年,都不知道“记过”两个字该怎么写。

    缺一节课就要记过,对许多人而言是闻所未闻的超重处罚。不少同学都被吓住了。

    但也有人不在乎,尤其是高三的学生。都上高三了,学校对他们还是稍有优待的。

    在校园里拿出手机、男女生走得稍微近一些,高三的老师基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不少高三同学都想当然地以为,这一次也不会例外,学校说所谓“逃课就记过”,只是高高拿起、轻轻放下而已。

    然而,一星期后,学校的处分通知下来,不少同学这才傻眼了。原来,三中是跟他们玩真的!

    一部分同学当了一辈子的乖宝宝,实在无法接受居然在快要毕业的时候背上了一个记过处分——哪怕这个处分会在毕业时自动消除。

    但是,每一个缺了上午第四节课,跑去学生剧场看高一年级表演的学生,都没有因为这一个处分而后悔他们的行为。

    “下面有请高一10班,为我们带来他们的合唱曲目《猴山圆舞曲》!”

    尽管事先早有准备,知道了10班的表演项目,但在听到这个节目名称、看见报幕员努力憋笑的样子,许多人还是忍不住大笑出声。

    舞台帷幕收起又掀开,浅蓝色的柔和灯光从舞台上慢慢亮起,照亮了舞台前侧靠近观众席的位置,舞台后方依然漆黑一片。

    一阵清脆又舒缓的竹笛声响起,断断续续的,好像清晨森林中的鸟鸣声。整个舞台从蓝色的晨曦中苏醒。

    “那个吹笛子的女生我认识,叫王笛,是个音乐特长生,特长好像就是吹笛子!”

    “灯光怎么这么暗?只能看到离观众席最近的王笛一个人,10班其他人呢?”

    就在这时,灯光逐渐明亮起来,观众们这才看到了站在后排的10班全体同学。

    每个人的脸上都画了油彩,很明显,是按照《西游记》电视剧里孙悟空的形象画的猴脸彩绘。舞台各处还放置了几样道具,看上去像几块大型石头、假山。

    这一下又把全体观众逗得乐不可支。

    “高一10班真讲信用,标题说是猴山就真是猴山,连山里的石头都准备好了。”

    “不知道他们演到中间,会不会从石头里蹦出一只猴来?”

    这时,开场的竹笛声也由断断续续模仿鸟鸣的声音,变成了更加连续的旋律。

    圆舞曲的“咚哒哒”3/4拍节奏,也逐渐从笛子的节奏中明晰。圆舞曲的节奏轻松愉快,哪怕节目的故事尚未展开,也有不少同学在台下情不自禁地跟着节奏拍起了手。

    台上10班同学们分左右站成两排。随着灯光亮起,他们好像化身刚刚从梦中苏醒的猴子,一边打着哈欠,一边伸展着四肢,显得惬意而慵懒。

    距离帷幕拉开,已经过去了一分钟左右,台下观众有点懵:这不是合唱表演吗?表演都开始一分钟了,怎么还没见有人唱歌呢?

    不指望所有的合唱表演都跟《黄河大合唱》一样,开场第一秒就开始“风在吼,马在叫”,但也不至于像10班这样吧,开场一分钟了,一点动静都没有。

    就在这时,站在左边的10班同学开始唱了起来:“清晨阳光洒满山间,猴群苏醒笑声传遍,我们在这绿色的家园,一起迎接新的一天。”

    还挺押韵。

    四句歌词很短,有些观众还没反应过来就唱完了一遍。接着,左边的同学开始变为和声吟唱,右边的同学又将这些歌词重复了一遍。

    唱词的节奏也符合圆舞曲的3/4拍节奏。

    左右两边的学生将这段歌词各自唱完一遍,画着猴脸彩绘的葛希瑶从人群中走了出来,将一架小提琴架在了肩膀上。

    从台下观众的角度,很难看出葛希瑶的小提琴是从哪儿变出来的。

    事实上,每一块石头道具,对着舞台的那一面都是一张大型贴纸,上面画着石头的纹路;背对舞台的一面则能看得很清楚,一张张下方有滚轮的、可以滑动的折叠桌。

    葛希瑶的小提琴就放在其中一张折叠桌上,被前方的石头贴纸遮盖得严严实实。

    葛希瑶的小提琴声刚一响起,王笛的竹笛就停下了。王笛也将她的笛子放到了离她最近的一块石头道具后方的桌板上。

    但王笛却没有停下,而是径直走到另一块更大的石头道具后面。

    然后,坐下了。

    “啥?那个吹笛子的女生怎么躲到石头后面去了?这种场合不想露脸,让学校请来的重要嘉宾认识认识吗?”

    “我就猜吧,这《猴山圆舞曲》,到后面肯定会从石头里蹦出个猴王来。估计这位吹笛子的女生就是扮演猴王的吧!喂,你们道具组不合格,都没有准备水帘洞的吗?”

    王笛收起笛子,葛希瑶的小提琴拉得更加激情澎湃。与此同时,从左右两边的队伍好像收到了信号,从队伍里各走出一个人来。

    靳文蕾、潘梦影两人都迈着一种奇怪的步伐,从队伍中走了出来。

    也就在这时,从王笛躲避的那块石头道具后面,传来一阵激情四射的鼓声。

    整个舞台上立即热闹,啊不,沸腾起来。猛然间,靳文蕾忽然开始踢腿打拳,潘梦影则开始一个接着一个地前滚翻、侧手翻、后滚翻……

    “台上的女生打的是猴拳吗?”有人被靳文蕾吸引了注意。

    更多人看的还是潘梦影。毕竟,这些翻滚动作难度对于普通人而言,难度实在是太高了,正常人根本做不来。

    可这些动作都是潘梦影的小儿科。尽管自从身高突然猛窜后,她就练不了体操了,但这只意味着体操运动中能拿到高分的“空中转体n周半”这些动作,她做起来比以前更有挑战性了。

    但倘若只是一个侧手翻,接一个后空翻,再来一个前滚翻……还不都是小菜一碟?

    第169章  难道灯光故障了?

    随着表演的推进, 灯光逐渐变得更加明亮。原先的蓝色灯光悄然退去,取而代之的是明亮的黄色、白色交织在一起,仿佛阳光普照大地, 唤醒了猴山的每一个角落, 带来勃勃生机。

    葛希瑶拉的背景音乐依然是圆舞曲的3/4拍,但速度加快,情绪也愈发高涨。

    10班的合唱人员依然由和声吟唱为主, 虽然没有歌词,但所有听众都能感受到猴山正午的热闹与活力。

    王笛的鼓声也愈发欢快有力, 葛希瑶的小提琴也不再是普通的乐器, 拉的仿佛也不再是一首乐曲, 而是化作了猴山中的动物在山间鸣叫的声音, 短促又尖锐,充溢着无秩序的野性情调。

    靳文蕾和潘梦影在台上仿佛不知疲倦地打着猴拳、做着流畅有力的翻滚动作。

    沈建和卢浩也从队伍中走了出来。

    和靳文蕾一样,卢浩也做着一些滑稽的动作,一会儿在树林中飞奔, 一会儿又在树枝间上下攀援;沈建则利用了自己跳高的天赋,身高腿长,台上的石头道具成了他发挥的场合, 做着跳跃的动作,如同山间灵猴版敏捷轻盈。

    这下,再迷茫的观众也看出来了:这四位站出来的同学,正在模仿着猴子在山林中的活动——毕竟不是猴戏世家传人, 四人的模仿谈不上惟妙惟肖,却也并不拙劣, 能看出是几只猴子在山林间奔跑跳跃,尽情嬉戏。

    台上的场面热闹了, 台下也议论纷纷起来。

    “这小提琴拉得,初听有点刺耳,听久了却也挺和谐的嘛。”

    “让我想起了二胡名曲《赛马》,一曲结束,拉二胡的人也要模仿赛马的嘶鸣声,最后给拉那么两下,可有演出效果了。我感觉这个女生的小提琴就是参照《赛马》的创意来的,一群猴儿乱叫!哎等等,那个打鼓的女生怎么又把鼓槌给放下了,不拉了吗?”

    “别看鼓了,看那个后滚翻的女生,好厉害啊!她连着翻了三个!”

    “听说10班有个练体操的特长生,是她吗?”

    “练体操……哎,等等,你们还记得吗?前些日子,轰动全国的那篇揭露体育生选拔黑幕的文章,就是高一10班一位学妹写的,里面采访了一个练体操的女生当人证,说她亲眼见证了自己有不少队友被教练性//侵……”

    “啧啧啧,有没有一种可能,这女生自己也被……”一个逃课出来的高二男生一脸猥琐地笑着。

    “我警告你们几个,别随便造人家女生的黄谣!多好看的表演,你们不关注,只知道关注那些有的没的,恶不恶心啊!”另一个女生和他同班,也许是熟知此人秉性,没等他把话说完,便怒斥道。

    见眼看就要吵起来,旁边一名同学连忙转移话题:“这10班,是不是请了一个专业的灯光师?灯光效果简直棒极了,跟专业舞台剧相比都毫不逊色!”

    “没错,表演刚开始时我就想说了,这灯打得太有氛围感了。从早晨到中午,猴山一天的变化都从灯光中体现了。包括现在,灯头还在动,就像山间树林里阳光透过被风吹动的树叶,从天空投下来的样子。”

    “卧槽,不愧是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选手,随便说两句话都那么有文采!我们这种没文化的……等等,他们好像又开始唱起来了!”

    10班合唱人员在和声吟唱和歌词唱段之间切换自如。

    “猴山上,猴儿鸣,欢乐脚步踏遍山林。绿意盎然,欢乐无尽,一起享受自由与欢欣……”

    尽管歌词无比质朴,也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的演唱炫技。但是,在场每一位观众,甚至包括三中特意请来的业内专家,都有一种奇妙的感受:谁也不忍心去触碰、去惊扰这样的和谐与美好。

    两遍唱完,10班同学们再次恢复了悠扬的和声吟唱。

    灯光渐渐变成温暖的橙色、红色,就像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披在猴山上。

    架子鼓的节奏开始放缓,合唱的和声也更加柔和。靳文蕾、潘梦影、卢浩、沈建四人的动作,也不像正午时那般不知疲倦、不知疲倦,而是慢慢的静下来。

    观众席再次乐了:“哟,猴子要睡觉啦!”

    过去的几分钟里,葛希瑶一直在用小提琴模仿猴子的啼鸣。最初,听众觉得新奇,甚至有些不习惯,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啼鸣声也伴着和声和伴奏,融入了群猴嬉戏的节奏中,也将观众带了进去。

    然而,就在一片和谐的气氛中,异变陡生!

    葛希瑶小提琴下的猴子,忽然发出一声尖锐的嘶鸣,王笛的架子鼓戛然而止。

    背景灯光也瞬间变得昏暗,原本在台前奔跑、跳跃、攀爬、追逐的靳文蕾等四人,骤然停下了四肢和身体的动作,只有脑袋不住地向左右转动,既紧张又困惑。

    原本热热闹闹的舞台,几乎在三秒之内就变得比图书馆还要安静。整个学生剧场中,唯一能听见的只有台下观众略显慌乱的议论声,大家都在猜测台上发生了什么。

    “怎么回事?突然那么安静,灯也灭了。10班搞的灯光秀出故障了吗?”

    “这故障太不巧了,也太破坏观看体验了吧!本来还以为是一场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呢!你别说,在出故障之前,我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了。”

    “我也是!今年暑假,我刚跟爸妈去了趟千灵峰,那里可是猴子的天堂!山上猴子的叫声,跟台上的女生小提琴拉的声音简直如出一辙。说真的,我都有些替高一10班可惜了。这么精彩的表演,就因为设备故障而……”

    这位同学话没说完,一阵低沉有力的敲击声从王笛栖身的石头装饰处传来,“咔咔”,缓慢却富有节奏。

    葛希瑶也重新加入了演奏。就像先前模仿猴子鸣叫一样,这一次,她依然没有正儿八经地拉一首好听的曲子,而是继续在用小提琴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特殊音效。

    她握住琴弓的右手在较小的幅度内快速游走,拉出的声音短促又尖锐。随着节奏的加快,她的琴弓来到离琴桥很近的地方,声音变得更加刺耳。

    与此同时,王笛敲击架子鼓的节奏逐渐加快,音量也迅速增强,仿佛在在猴群中传递着一种紧张的情绪。

    猴群的确显得焦躁不安。在前台表演的四只“猴子”抓耳挠腮,彼此依偎,四处张望,寻找让他们感到不安的声音来源。

    潘梦影扮演的小猴子目光敏锐,率先发现了声音可能的来源。她急切地奔向剩下三只猴子,激动地朝远处指去。靳文蕾、沈建、卢浩三人随即效仿,把手架在额头前方,做出张望的动作。

    10班后方分成两排站着的合唱团圆也重新开口。这一次,口中没有具体的歌词,只有一声声快节奏的“啊——啊”。这歌声起初极为短促而高亢,随着时间渐渐流逝,10班同学这阵没有内容的吟唱,也渐渐舒缓了下来。

    前排四位猴子演员动作同样放缓,表情变得平静。原本让人颇为紧张的气氛逐渐缓和,急促的鼓点和尖锐得仿佛爆鸣的小提琴声,也没有刚才那样刺耳了。

    10班合唱团的声音越来越柔和,又恢复了之前的“猴山欢乐剧”中好像无关痛痒的合声吟唱。

    观众席上有人赞叹:“哇,高一10班有两把刷子的。面对突发情况,居然也没有丝毫慌乱。换成我在台上,要是我精心准备的灯光道具突然出故障,肯定急得满头冒汗。而他们呢,合唱演员的队伍都没有乱!”

    有人感慨10班运气好:“切,他们还挺幸运的嘛。本来以为灯光坏了,结果只是短暂失灵,坏了几秒钟又恢复工作了。”

    “你有什么好不服气的?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再说了,他们的表演的确好看,灯光效果那么美,和声好听,小提琴拉出的猴子叫声惟妙惟肖。说真的,要是让一些场外因素——比如灯光故障——毁了这场表演,我还觉得今天逃课亏了呢!凌茜,你觉得呢?”

    这位同学说完,看向了坐在身边的一位高三女生。

    别看这个女生个头娇小,还戴着一副厚厚的黑框眼镜,看起来像个文弱的乖乖女。她偏偏是高三年级著名的“金属黑嗓学姐”郭凌茜。

    三中的摇滚社团,她是创立者之一。由于早早被首都音乐学院录取,已经高三的郭凌茜依然活跃在摇滚社大大小小的排练、演出中,担任主唱。

    此时有同班同学征求她的意见,郭凌茜却一言不发,眼神好像锁定在了舞台上。

    另一个同学连忙说:“小声点。凌茜已经沉醉在表演里了,别打扰她。”

    从郭凌茜创立摇滚社、上高三依然不放弃社团活动,就可以看出她对音乐的无上热情。此时,同学们想,肯定是她在这场表演中找到了共鸣,不愿分心聊天。

    或者,还有一种可能:那个打鼓的女生,郭凌茜想把她招进摇滚社团。

    对着台上瞪了好一会儿,同学们的议论声渐渐低沉,郭凌茜这才缓缓开口:“我的猜测:你们都说错了,他们根本没有出现任何道具故障,我们看到的都是精心设计。”

    啊?还等着郭凌茜一番高论,讲述高一10班如何临危不乱,或者讲讲10班同学的演唱技巧、演奏技巧呢。

    “什么意思?设计好的?”同学们惊讶地重复着郭凌茜的言语。

    郭凌茜语气平静,但任谁都能听得出,她内心无比激动。

    “你们不觉得灯光忽然暗掉之后,刺耳的小提琴、尖锐短促的架子鼓,也是某种音效吗?”

    她继续启发着身边的同学。可是,和她一起逃课跑出来看表演的同学,多数是来凑热闹的,谁也没有郭凌茜那么强大的对于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终于,有一位高三男生怯生生地开口:“不是我骂那拉小提琴的女生,但是实话说了吧,灯光刚熄灭那一会儿,她的小提琴拉的不像猴子叫,却像……锯木头。”

    周围几个高三同学听了,都忍俊不禁。郭凌茜却猛地一拍大腿,随即又揉揉因为力度太大而有些痛的大腿,严肃道:“对,就是锯木头。”

    大家消化起郭凌茜的话来。没等周围人对郭凌茜这番高论再有任何意见,舞台上的灯光逐渐变暖,好像黄昏的余晖洒满猴山。

    10班合唱团再次由和声无词吟唱,变成了有歌词的合唱:

    “机器响声轰隆如雷,猴群紧张慌忙狼狈。隔壁山头树木残毁,猴群忧心家园濒危……”

    第170章  视觉听觉融会贯通。谁不喜欢这样的视听盛宴呢?

    “原来真的是锯木头。”刚才那位胆怯的男生小声咕哝道。

    然而, 他身边那群热爱发表评论的同学,此时却一个比一个安静。这段歌词仿佛触动了他们的心弦。

    表演接近尾声,舞台上的灯光终于一点一点暗淡下来。时不时, 有零星的光点闪烁一下, 又暗了下去,仿佛漆黑的天幕上闪烁的星星。

    四位猴戏演员不再像正午时分那般充满活力,动作幅度越来越小。他们逐渐靠近合唱团的队伍, 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无声息地重新归队。

    直至他们的的身影完全隐匿在猴群之中。

    两遍歌词唱完,合唱团再一次恢复了和声吟唱。这一次的吟唱宁静祥和, 在一天的喧闹和不安之后, 猴群再次归于平静, 享受夜晚带来的安详。

    王笛放下鼓槌, 只有一只脚还在轻轻的敲打着底鼓。

    “咚咚”,低沉而缓慢,就像一个人——或者说一只猴子——即将休息时逐渐放慢的心跳。

    葛希瑶的小提琴声也停止了。王笛拿起竹笛,又轻轻吹奏了两声, 好像一只疲倦的鸟儿,向黑夜再次昭示了自己的存在后,也要进入梦乡了。

    灯光彻底熄灭, 舞台陷入了彻底的宁静。

    这与几分钟前舞台忽然安静时不同,此时连场下的观众席都是一片沉寂,连鼓掌声都没有。

    当然不是因为观众对这场表演不感兴趣,相反, 他们好像也都融入了猴山的氛围,觉得自己只要敢发出一丁点动静, 就会惊扰猴儿们的清梦。

    而且,观众们还产生了一种不知是错觉还是真实的感受:伴随着逐渐轻微的背景音乐, 猴子睡着了,他们自己好像也有点困……

    这阵诡异的沉默持续了一分钟之久。

    终于,安静的礼堂里,多个角落响起了稀稀拉拉的掌声。受到这几位鼓掌先行者的影响。又或者情绪终于从猴山的震撼中恢复过来,接踵而来的,是长达一分钟雷鸣般的掌声,间或夹杂着叫好声。

    台上依旧一片黑暗,观众只能从极其微弱的光线里,看到10班同学们的剪影。左右两边的合唱队伍几乎全部隐匿在黑暗中,只有王笛、葛希瑶两位站在前排负责伴奏的女生,似乎双双站了起来。

    掌声依依不舍地开始消退。就在这时,台下不知是谁忽然喊了一声:“还没结束,还没结束!”

    果然,台上的灯光再次亮起,这一次是温柔的浅绿色。这是最容易唤起人们内心对于自然的渴望的颜色。

    王笛站了起来,手中拿着竹笛,葛希瑶小提琴依然架在肩膀。此前,要么两人都用乐器模拟音效,要么只有一个人演奏背景音乐,此时的两人,在这场表演中第一次合奏出了一首可以称作乐曲的旋律。

    合唱团的声音变得庄严而有力。歌词中唱道:

    “黑夜降临星光灿烂,猴群入眠美梦安然。但愿明日猴山再见,盎然绿意永续连绵。”

    10班全体鞠躬,这场动人的表演正式结束。观众们掌声再次响起,这一次更加热烈,更加持久。

    郭凌茜心潮澎湃,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刚刚展现在她面前的这场表演是如此令人震撼,以至于她在震撼之余竟一时语塞。

    身为艺术特长生,她见过不少有音乐天分的同学。平心而论,10班的合唱技巧乏善可陈,基本属于一群大白嗓在唱歌。甚至因为这是一首原创曲目,不是大家熟知的曲子,郭凌茜一时间也无法判断,10班的合唱有没有跑调。

    当然,通过乐理常识,郭凌茜大概能听出作曲时常用的和弦,应该是没太怎么跑调的。至于节奏嘛,因为这是一首圆舞曲,有歌词的唱段也基本符合圆舞曲的3/4拍节奏。

    至于吟唱和声部分,节奏并不明显,她就判断不出了。

    拉小提琴的女生,以及同时担任吹笛手、架子鼓手的女生,郭凌茜觉得,她们的技巧还不错,却也不足以让她感到惊艳。

    放在普通爱好者身上,她或许会给两位伴奏者竖起赞赏的大拇指,但她知道,这两位都依靠乐器特长进入三中的学生,倘若拿普通爱好者的衡量标准去欣赏她们,岂不是要求太低了?

    至于四位“猴戏演员”同学,郭凌茜就更难以置评了。不是说他们演得太差,只是因为猴戏的特殊性。几乎每个华国少年都对猴戏再熟悉不过,毕竟,谁的童年没有那只著名的猴子相伴呢?

    靳文蕾等四人的猴戏表演,只能称为“勉强像个猴”。不够像猴的地方,就用还算精彩养眼的前后空翻糊弄过去。

    总的说来,这四人没有专业演员的灵动,勉强过关,但乏善可陈。

    这样一场表演,如果单独从各项评分标准来看,除了灯光效果绝佳,哪儿都不够出彩。可为什么,它却让“黑嗓学姐”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身边同学的议论声将郭凌茜从沉思中唤醒。同班关系好的同学甚至开起了她的玩笑:“郭姐都沉醉了,你们别打扰她。”

    郭凌茜对同学们挤出一个微笑,诚恳地说:“这表演真不错,我很喜欢。”

    郭凌茜的音乐的品味,公认的高水准,是大部分同学拍马都赶不上的。此时能和她找到共鸣,四舍五入,表示自己的音乐品味也上升了,这些同学也有些兴奋。

    “艾玛,我也是这么想的。表演看完,我都想去千灵山看猴子了。”一位同学激动地说。

    “前面几个班一直在唱红歌,虽然满满正能量,但是听多了也挺烦。看10班这轻松愉快的猴戏,还挺有意思。本来以为10班这表演就是为了好笑的,结果结尾那里形势忽然来了个大逆转,一下就把主旨拔高了。”另一个同学补充道。

    “关键是用这样的形式给我们灌输保护环境的理念,还不让人烦,不像那种单纯说教的作品。”

    “是啊,有句话说的挺好,‘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让人看’。我觉得在这一点上,高一10班做的很不错。他们先让我们感受到了猴山自然的美丽,然后,再让猴群活在随时可能因为乱砍滥伐导致家园覆灭的威胁之中。这样,我们观众也更能共情猴子的遭遇。”

    也有同学的关注点不太一样:“你们有没有觉得,他们用的伴奏音乐有一种魔力啊?鼓点的节奏,完全让我陷进去了。白天猴子在那儿欢呼雀跃,我也兴奋的不得了,好像刚喝了好几罐红牛一样。之后,猴子听见伐木的声音感到害怕,我也挺担忧的,心跳加速,就好像我自己精心布置的房间被亲戚家的熊孩子毁了一样。”

    “没错,”有人激动的附和,“还有最后天黑,猴子去睡觉了。那会儿,不是全场安静了将近一分钟嘛!不知怎么回事,那一分钟我好像被催眠了一样,也困得要命,眼皮都睁不开……原来不是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感受!”

    这几位逃课来看表演的高三同学,躲在学生剧场后排聊得热火朝天。前排几位由三中请来的专家,同样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尽管他们并没有听见郭凌茜和她同学们的议论,但是他们的心情感受也并无太大差别。

    其中有一位嘉宾,是一位在业内小有名气的的音乐制作人,叫柳莉佳。由于她的工作大多时间都在后台进行,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所以,尽管她的大名在国内音乐届无人不晓,但她的到来并没有像哪位偶像明星一样,在年轻人扎堆的高中引发任何轰动。

    她低调地坐在嘉宾席,专注地欣赏台上的表演。

    绝大多数非音乐专业的同学,在感受这场表演时,对于音乐本身并不会太过关注。毕竟,这是一首大家都不熟悉的自编曲目,且合唱内容很少,甚至可以说,合唱只是这场表演的点缀,而非主角。因此,没有什么人关注旋律本身,他们更多是被表演的故事情节与视觉效果所吸引。

    但在专业人士眼里,情况就不一样了。拿到节目单的那一刻,柳莉佳就把所有曲子扫了一遍。

    绝大多数的合唱表演都是赞美祖国的红歌,气势磅礴,适合合唱;也有一部分节奏明快、和声效果好的流行歌曲。

    而《猴山圆舞曲》这个标题,是唯一一首柳莉佳没有听说过的。她好奇地去网上查,自然也是无果。

    “是谁做的曲,又是谁编的曲?”柳莉佳迫切想知道答案。

    她下定决心,倘若这位作曲者和编曲者身后没有比她更雄厚的背景和靠山,她柳莉佳一定要将这个人才收入麾下,加入自己的团队!

    台下观众议论纷纷,各怀心事。这可苦了跟在10班之后表演的几个班级。

    在台上表演的同学们明显看得出来,台下观众心不在焉。或者说,台下观众聚精会神,但聚精会神的点根本不是他们的节目。观众们的思维依然沉浸在高一10班的表演之中。

    也确实,视觉听觉融会贯通。谁不喜欢这样的视听盛宴呢?

    第171章  创作《猴山圆舞曲》的竟然是他?

    再说10班的全体同学。他们从后台离开时, 遇上了准备下一个节目的2班。

    2班同学看向他们,表情复杂。

    由于前一个班级节目开始时,下一个节目的表演者就要去后台准备登场, 因此, 2班的孩子们并没有机会坐在观众席,以最好的角度享受刚才那一场视听盛宴。

    但是,台下听众的反应, 2班同学可是感受了个遍。

    如此经久不息的掌声,他们一开始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可是, 第二遍掌声和更加响亮的叫好声响起, 2班同学坐不住了。

    2班班长是个斗志特别旺盛的男生, 干什么都爱和别人比。

    运动会上, 2班就在跃动格子项目中不敌10班,那一天可把2班班长急坏了。输给谁不好,偏偏输给10班,10班啊!

    今天, 眼看台下观众的表现,10班铁定又拿了个非常不错的成绩。万万没有想到,全年级, 甚至全校最差的班,竟成了2班班长的一生之敌。

    高松然在跟随10班同学第一次排练过后,就了解了他们本次演出的安排。《猴山圆舞曲》的确是10班同学亲自创作的曲目,但是作曲者的身份却让高松然非常意外。

    上午的节目演完了, 高松然先去教师食堂拿了几个教师食堂特供水果,又加入了10班几位同学的队伍, 和他们一起在学生食堂吃饭,将水果切开分给他们。

    当王笛让高松然猜作曲者是谁时, 高松然心中是有几个名字的。王笛本人和葛希瑶,两个学音乐的都是错误答案。

    胡小舞也是艺术生,但她学的是一种十分小众的民族乐器。高考招生时,她的乐器特长并不在加分范围内,所以胡小舞正在考虑转行,走表演艺术路线。

    “尽管如此,胡小舞应该还是有些乐理常识的吧?”

    再次得到王笛的否定,高松然又想起了一个人——田潼曦。

    没错,一定是她!除了田潼曦,还有谁能够在猴山进入夜晚后,精准地让伴奏的两人做出催眠效果如此明显的伴奏?

    高松然第一次在排练时听见,都差点睡着。

    “还是不对?!那也许是个男生?让我想想,男生中的艺术特长生就只有一个,还是学画画的,许岩。”高松然皱起眉头,在脑海中搜寻任何可能的答案。

    王笛再次否认:“高老师,我给你个提示吧:是个男生,但不是任何项目的特长生。”

    不是特长生?这就有趣了——说明10班同学中,又隐藏着一个从未被发现的才华,意外通过这次艺术节绽放了。

    这个发现,让高松然感到十分激动。别人都管10班的“差生”叫垃圾,可高松然一直坚信,每个学生都是人才,就像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藏。

    作为他们的班主任,如果能知道把这些学生放在哪里就能成为宝藏,发现并引导他们的潜力,将是多么成就感十足的一件事啊!

    见高松然疑惑不已,王笛终于不卖关子了:“没想到吧,是钱增增!”

    钱增增,那个家里开服装贸易公司的富二代?没听说他有任何音乐才能啊!

    高松然忙问王笛:“是他?他会作曲?”

    王笛并不惊讶于高松然的意外,解释道:“是吧,我也不敢相信呢。那天,我和郑子叶在讨论,咱班艺术节合唱节目选什么曲目的时候,忽然听见钱增增在吹口哨,旋律还挺好听的。”

    钱增增爱吹口哨,是个说不上太好的习惯,尤其放在高中生身上,更给不了人太好的观感。

    刚开学时,年级组长邵老师曾经说过他一顿,说他动不动吹口哨,“跟二流子一样”。当然,邵老师也只在开学时说过一次,因为他很快就知道了钱增增的家庭背景。

    倒不是邵老师这倔强老头有什么担忧的,他知道,家底殷实的孩子,多半不会是那种被老师的权威吓一吓,就会乖乖听话的。

    简而言之,骂他也没用。

    “所以钱增增吹的旋律,就是《猴山圆舞曲》的原型?”高松然好奇。

    王笛摇头:“不是,当时我们谁没往这上面想。我和郑子叶对视一眼,都觉得他吹的很好听。我们当时只想问他吹的是什么曲子,好回去下载了自己听。结果,钱增增说,他吹的根本不是什么他听过的曲子,只是随便瞎吹的。”

    “我们让他重吹一遍,”王笛继续道,“他却说,都说了是随便吹的,哪记得住调子?于是,我们就叫他再重新吹一段。听他重新吹了一段曲子,旋律有些差别,但还是很好听啊!高老师,你敢相信吗?我们居然无意间发现了这样一个被埋没的天才!吹口哨天才!”

    当钱增增终于被迫吹到第三首自创口哨曲时,郑子叶这才反应过来,把他吹的曲子用手机录了下来。

    那时已经快放学了,钱增增自然不可能一直待在学校,就为了吹口哨给郑子叶和王笛听。吹了四首曲子,郑子叶录了其中两首,钱增增就回家了。

    意外发现钱增增原创口哨小曲的才能,王笛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大胆的打算:也许可以让钱增增吹一首曲子,一首谁都没听过的歌曲,用这首歌,在合唱节上震撼全校师生。

    高松然听了王笛的讲述,眼里的赞许之意溢于言表。多尝试新的赛道,才有更多可能发现孩子们的真正才能。

    晚自习课间,郑子叶把她和王笛讨论出的想法,告知了另一个艺术生葛希瑶。

    葛希瑶听到郑子叶录下的音频,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曲子听起来好小清新啊,居然是钱增增这样一个人创作出来的吗?说起来,如果我们选择依次为蓝本作词作曲,主题可以往大自然、美丽风景的主题上靠。据说高一5班已经决定要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了。我们作词也可以参照,大气又接地气,不容易出错。”

    郑子叶和王笛都觉得可行,又在第二天一起让赵华枫拿了个主意。

    听到葛希瑶的建议,赵华枫立刻联想到了“环保”的主题。寒假与王伟的意外碰面,让她对环保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也许我们可以再深入一点,除了单纯的歌颂大自然,再增加一些能让人感到危机感的内容,让人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给我一首曲子,我可以和温云茵一起琢磨。”赵华枫说。

    班长已经答应,郑子叶和王笛便更有底气了。

    当天下午,两人借用排练的名义,把钱增增“扣留”在了教室里,硬是让他一直吹口哨,吹得嘴唇都发麻,又创作出了七八首曲子,郑子叶和王笛才放他回家。

    几位音乐特长生借助音乐编辑软件,一个晚上,就把钱增增的口哨曲录音全部转换成了乐谱。一首清新自然、又有山歌味道的原创乐曲就这么出炉了。

    赵华枫和温云茵两人,为这首曲子填了第一稿歌词,并为歌曲取名《青山之歌》。

    拿到曲谱和歌词后,葛希瑶坐在座位上哼唱。她的同桌张睿琦听见了,随口建议道:“既然都搞原创歌曲了,不如再把阵仗弄大一些。《青山之歌》这标题,一看就不够吸引人。改叫《猴山之歌》怎么样,需要伴奏音效的话,稍微加一点猴子的叫声就行!”

    葛希瑶一拍大腿:“好主意啊,班里不是还有潘梦影这个体操特长生吗?一边唱歌,一边让潘梦影在台上翻筋斗、让沈建这个大长腿去台上蹦蹦跳跳,也更有视觉效果!”

    王笛听了葛希瑶转述张睿琦的建议,又把节目的创新性往前再推一步。

    “咱们班两个半搞音乐的特长生,我吹笛子,算是传统乐器;你拉小提琴,是西洋乐器,还有胡小舞,她学的那叫什么琴来着?我忘了,太冷门,不过她已经不练了。其实吧,我并不那么喜欢吹笛子——我喜欢敲鼓,摇滚乐队里的架子鼓。不如我们再把曲子修改一下,弄个中西结合的风格?”王笛向郑子叶建议。

    就这样,集思广益,钱增增即兴吹出的几段口哨,10班几位同学将其改编成了猴山的清晨、正午和晚间的主题旋律,那段“锯木头”的小提琴演奏,则是葛希瑶的主意。

    听王笛说到这儿,高松然不禁会心一笑。

    琴师演奏小提琴时,通常不需要时常的调整琴码的位置,但有些特定曲目需要升调降调,就需要琴手对琴弦调音。

    一边调音,一边还要试着拉两下,确保音高准确。隔壁邻居不知葛希瑶在干什么,明明能拉出挺好听的曲子,却要锯木头!

    便来找葛希瑶父母抱怨。

    葛希瑶父母不懂拉琴的技巧,只担心麻烦,因为邻居找上门了,自然只能怪孩子:“你看看你,二表姐学习成绩好,也弹得一手好钢琴。你呢,成绩不行也就算了,拉小提琴都能拉的邻居投诉说你像锯木头!”

    葛希瑶曾经和高松然抱怨过,她的父母成天拿她和家族里那些优秀的同辈兄弟姐妹比较。当时的葛希瑶非常委屈:她调琴,明明是为了能弹出更好的曲子。

    是她努力向优秀的表姐看齐的过程而已,怎么能因为她努力的过程展现不够完美,就责备她的不是呢?

    第172章  你看得懂五线谱吗?

    高松然知道, 葛希瑶并没有从内心热爱拉琴。或者说,拉小提琴从来就不是她的爱好,这是家长为了能在亲戚聚会中更有面子, 才让女儿学的一项特长。

    从某种程度上说, 葛希瑶很难从拉琴的行为中获得乐趣。无论是对于她,还是她的父母,小提琴都只是一个工具——升学的工具, 在亲戚面前挽尊的工具。

    拿自己并不太美好的过往开玩笑,说明葛希瑶已经看开了。所以, 高松然才为她感到欣慰, 会心一笑。

    王笛又说:“对了, 高老师你之前猜田潼曦作曲。虽然这曲子不是她做的, 但是田潼曦也出了力。班长说,田潼曦不仅爱睡觉,也擅长催眠——还真不错!”

    高松然猜到了大半:“猴山的夜晚,猴子睡觉的时候, 你敲的那一阵节奏很不同寻常的鼓点,是不是就是田潼曦给的建议?”

    “对。班长还说,就连学校现在的午休铃声都是田潼曦推荐的。所以班长就问她, 让她设计设计,怎么样能够更好地把夜晚的感觉体现出来?我们最开始的想法是,干脆从网上找一段伴奏,那种夏夜蝉鸣之类的。不过田潼曦说不用, 只要我按照某种节奏敲鼓,就会很有夜晚的感觉。当时我也想, 不会那么神奇吧!”

    “结果被打脸了?”高松然戏谑道。田潼曦对催眠曲的鉴赏能力,他早就见识过了, 全校困扰于午休睡不着的师生都说好。

    “结果,第一次,和葛希瑶还有靳文蕾她们四个猴戏演员单独排练时,我试了试田潼曦推荐的鼓点。你知道发生了什么吗?葛希瑶说,她站在那儿都差点睡着,还好没把小提琴摔地上!”

    高松然乐了:“是啊,田潼曦这么神奇的才能,万中无一!对了,你刚才说你不喜欢吹笛子,喜欢敲鼓。我怎么有种预感,你的才能也在敲鼓上呢?”

    见自己的爱好得到了班主任老师的认同,王笛很开心,说道:“就是吧。虽然敲鼓只是我的业余爱好,也没有得到太多人认同。我一直觉得,吹笛子太文弱了,只有打鼓才符合我内心的叛逆。”

    王笛开心归开心,却以为高松然只是在找各种机会夸奖她。毕竟,虽然高一年级艺术节刚演完了上午的节目,下午还有好几个小时,但10班已经颇有冠军相了。

    获得这么好的成绩,王笛精心的组织功不可没。

    但是高松然这么夸王笛,也是有依据的。系统告诉他的、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天赋词“棒槌”,难道指的是……鼓槌?

    王笛是个挺机灵的孩子,成绩一般,但再怎么也不至于成为人们俗语中指的那种头脑简单的“棒槌”。

    由于王笛每天上下学都骑车,平时还有健身的习惯,上下肢肌肉都比较发达。王笛一个女生,能做七八个引体向上,这是班里一些不爱运动的男生都做不到的。

    所以,考虑到她肌肉健硕的特点,高松然曾一度以为,“棒槌”是让他引导王笛去打棒球呢。

    倘若是打鼓,道理也说得通。肌肉发达的手臂,可以在击鼓时提供更多的爆发力和耐力,长时间演奏快节奏、高强度的乐曲也不易疲劳。

    高松然想起自己偶然间读到过的一桩名人轶事,告诉王笛:“吹笛子和打鼓又不冲突,你看这一次《猴山圆舞曲》的表演,你做得不就挺好?把两种乐器结合得天衣无缝。米国有个已经去世的女歌手,叫凯伦·卡朋特,你认识吧?她的歌,我在英语课上给你们放过好几首。”

    “《昨日重现》?《世界之巅》?这两首歌可好听了!怎么,歌手已经去世了?”王笛震惊。

    “是的,长期神经性厌食症引发心力衰竭,她在八十年代就去世了。”

    听到“神经性厌食症”几个字,王笛条件反射般地连忙往嘴里扒了两口饭。

    高松然接着说:“不过,我提到凯伦的重点并不在这。她是个有名的歌手,但她却不止一次在采访中提到,比起唱歌,她更喜欢架子鼓。在她的不少歌曲中,需要敲鼓伴奏的地方,经常都是她自己敲。可见,爱好和专业也并不一定矛盾吗?就像这次合唱表演的曲目,你两种乐器做到了中西结合——疗效好不好我不清楚,观感是非常好的。”

    王笛又精神起来,自信地说:“我两手都抓,两手都硬!以后,我要成为一个人的中西结合乐队!唉,不行,我不会唱歌,大白嗓……”

    被开解了一番,王笛心情变好,此刻也只是自我调侃罢了。

    高松然想到了另一件事,笑着说:“对了,你之前说,《猴山圆舞曲》不同时段曲子的原型,都出自钱增增的口哨?这倒有意思了,也许我该和他聊聊。”

    王笛激动地说道:“高老师加油!让他发现他的真正才能是吹口哨曲,他就不用被迫回家继承千万家业,而是可以像我们这样,成为一个臭搞音乐的了!”

    不光是高松然,王笛这番话引起了周围好几位10班同学善意的哄笑。

    下午的艺术节日程开始之前,高松然找到了钱增增。

    本以为他会对自己在班级表演中作出的贡献感到自豪,没想到,见到高松然,钱增增却像见了鬼一样,畏畏缩缩,差点装作不认识高老师。

    平日里,富家大少爷那般什么都不在乎的云淡风轻态度荡然无存。

    没等高松然问他发生了什么,钱增增就佝偻着脖子,小声说:“高老师,我真的复现不出我吹过的任何一段口哨曲。都是瞎吹的,真的!”

    联想起王笛不久前告诉他的《猴山圆舞曲》旋律的来历,高松然猜了个大概。想必,在作曲期间,钱增增受到了王笛等人无尽的骚扰,一定要让他曾经吹出、但王笛她们还没来得及录音的曲子重吹一遍。

    高松然表情轻松,朝钱增增笑着:“别担心,我没让你复现曲子。我只是听说了你吹口哨的能力,有点好奇,想跟你聊聊。”

    本来是为了让钱增增放轻松,可他似乎继续会错了意,一脸快要哭出来的表情,指向自己的嘴唇说:“高老师,求求你了,前些日子吹了好多段口哨曲,我嘴唇都快麻了。我……我再也不吹口哨了还不行嘛……”

    这可不行!高松然心想。

    “没让你现在吹,我就是觉得新奇。我在想,你随口吹出来的曲调,都能被班里几个公认懂音乐的同学看中。还有,拜你所赐,咱们班在艺术节的表演上大获成功。会不会有一种可能,这就是你的天赋……”

    话没说完,高松然就情不自禁地顿住了。

    这让钱增增感到很奇怪:“高老师,你没事吧?”

    说真的,钱增增觉得奇怪,高松然感到更奇怪。此前,和王笛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王笛对班主任老师的信任度大大提高,高松然也顺理成章获得了一次免费“天眼”的机会,他很快决定,在钱增增身上用。

    高松然看到了这样两个字——“无限”。

    他的第一反应是网络小说中的“无限流”。温云茵写完了《尼罗河之梦》,下一本书就准备挑战她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因为现实背景的言情小说,已经无法满足她越来越大的脑洞了。

    不久前,温云茵还和高松然说过自己的计划:女主角穿进了什么主神空间,在一个又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中,攻略一个个帅哥。

    孩子的幻想,再幼稚也别戳破。尤其是在这个孩子未来很有可能走上一条对想象力要求极高的人生道路的情况下。高松然是这么想的。

    但这和钱增增新近发现的吹口哨能力又有什么关系?

    诬陷、无线、五险……在心中默念着这两个字可能得谐音词语,直至迎上钱增增疑惑的目光,高松然才意识到自己失态了。

    他连忙给自己找补,说道:“我只是在想,该怎么把你随便吹吹口哨就能吹出好听的曲子这项优点,转化成可以为你带来实际利益的能力?”

    钱增增不解其意,兀自心惊:老师可千万别推荐我当一个口哨艺人啊!这几天吹下来,嘴唇都麻了。

    虽然继承家业听起来很无聊,但若是老师的提议如此累人,那还不如回家继承家业呢!

    就在钱增增内心惴惴不安时,高松然忽然想起了另一种可能:无限——五线——五线谱?这不就正对应了钱增增即兴作曲的能力吗?

    高松然问:“你看得懂五线谱吗?”

    钱增增歪过头,老实回答:“音乐课上学的吗?基本能看懂,不过我也就是知道最基本的do re mi fa sol位置在哪里。那什么升降调、休止符,我就看不太懂了。”

    没试探出想要的结果,高松然又说:“不熟悉五线谱没关系,也许你在即兴作曲这方面就是很有天赋呢。下一次试一试,不一定总要吹口哨,也可以哼哼小曲儿,看看能不能哼出你满意的调子。”

    下午的节目还有十几分钟就要开场了,既然高松然没坚持让他吹口哨,钱增增答应高松然:“现在有些累了,回家之后我肯定会试一试的。”

    高松然也没为难钱增增。至于钱增增回家会不会真的哼歌,高松然不会强求。

    饭做好了放在锅里,若是钱增增执意不吃,高松然也没必要喂到他嘴边。

    万万想不到,中午的高松然没让他吹成口哨,下午节目结束后,却来了另一位不速之客,提出了相似的要求。

    第173章  口哨么厉害!能吹两首给我听听吗?

    柳莉佳中午几乎没有好好吃饭。

    前两天是高三和高二两个年级的艺术节。来三中当评委, 尽管三中财大气粗,为她提供了每天500元的午餐餐补,但这对她来说并不重要。她专注于艺术节的评委工作, 希望能在这所以素质教育出名的高中发掘一些好苗子。

    早在柳莉佳来到三中之前, 三中方面就为她提供了一份全校音乐特长生的班级分布名单,让她特地留意。

    今天也不例外。注意到《猴山圆舞曲》这首曲子的不寻常之处,她就立即翻开手上拿到的高一年级艺术特长生名单。

    10班学音乐的同学里, 没见着有谁会作曲呀?1班和13班倒是各有一个,可总不能是10班请了外援吧?

    当然, 学音乐的孩子, 能走到特长生这一步, 乐理知识也都相当扎实。

    大调小调关系调、和弦构建和进程、节奏节拍旋律线、回旋奏鸣结构体……懂这些知识的孩子, 想要写一首还算好听的曲子并不算太难。

    但柳莉佳却感到疑惑:这首曲子很可能并不是科班出身的学生写的。

    中午吃饭时打听到的小道消息印证了她的猜想:作曲的不是名单上某位艺术特长生,却是个很普通的学生,成绩不好,家里经商。这让她更加好奇了。

    柳莉佳还打听到, 这位学生作曲的方式还有些奇特,是用吹口哨的形式完成的。当然,混迹音乐行业这么多年, 她深知,知名音乐人的奇怪癖好可不少。

    不说边吹口哨边写歌了,就是边刷牙边写歌,甚至边玩极限运动边作曲的怪咖, 柳莉佳也都有所耳闻。

    艺术节比赛终于落下帷幕,评委组当场宣布了比赛结果。早在下午比赛开始前, 所有观众和评委就有了预期,除非下午的比赛还能再出一个视听效果都比《猴山圆舞曲》炸裂的节目, 10班的冠军十拿九稳,几成定局。

    而事实也是这样。作为评委席上最权威的人物,柳莉佳对10班同学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赞扬。

    “今天,我们有幸观赏了《猴山圆舞曲》的精彩表演。作为评委,这场表演让我感到无比震撼。首先,从灯光效果看,变化的设计非常出色,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灯光颜色和强度,以及灯光动态效果,向我们展示了猴山从早到晚的自然变迁。尤其是正午的阳光直射、黄昏的余晖变幻,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真正的猴群栖息地——山林之中。”

    这一点,在场观众没有一个不同意的,经久不息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次,我听说《猴山圆舞曲》是10班同学原创的曲目。”她的语气里透出一丝钦佩,“从早到晚,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旋律主题,时而轻快悠然,时而紧张、充满悬念。不同的旋律变化,展示出了猴群的日常生活以及遭遇不同事件的情感起伏。”

    柳莉佳顿了顿,又道:“同时,音乐融合了西方乐曲的和弦结构与华国传统乐器竹笛的音色,既保留了本土文化的独特韵味,又和国际接轨。尤其是用竹笛和小提琴模仿动物叫声、架子鼓模仿伐木的‘丁丁’之声,都令我感到耳目一新。”

    不愧是资深音乐人,点评起音乐作品来头头是道,专业且细致。

    逃课跑出来听高一艺术节表演的高二、高三学生,绝大多数只听了10班这一个节目就回去上课了。评委点评的什么内容,他们毫不知晓。

    如果能让郭凌茜听见柳莉佳的评论,她一定会觉得碰上了知音。

    外行人说不出门道,只觉得这音乐听的让人舒适又新奇,该振奋的地方激情澎湃,该宁静的地方细腻舒缓。只有内行人才能听出来,看似简单无比的编曲,却巧妙地将几种不同风格的旋律融合在一起,特别有国际范儿。

    “这场表演的主旨也十分明确。通过描绘猴山的欢乐日常,以及猴子听见隔壁山砍树后的不安情绪,紧扣环保的话题。身为观众的我,也开始思考其生态环境与濒危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同学们用动人的歌声和细腻的猴戏表演,呼吁我们保护地球,从这首歌曲中体现的的社会责任感令人敬佩。”

    赵华枫在台下听得都有些傻了:这哪是音乐工作者,明明是文字工作者嘛!环保主题只是她随便想出来的而已,居然也能因此被专家夸得天上有地上无!

    “感谢所有参与创作和表演的高一10班同学们!你们的汗水和创意,让《猴山圆舞曲》不仅在艺术表现力上取得了重大成功,更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想启迪。”

    柳莉佳一句总结陈词,台下的所有听众听得都挺畅快。专业音乐人这么夸,大家都是服气的,哪怕夸赞的对象是他们平时看不上的10班。

    有几位同学在台下录了像。刚开始录像时,他们分明抱着看10班和《猴山圆舞曲》笑话、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的目的。但是,这笑话看着看着,却不自觉地沉醉其中,到最后,甚至庆幸自己在表演开始前打开了手机摄像。

    艺术节后,学校自然会提供机位角度更好的全场回放,但只有自己录的,才是从自己座位角度看到的表演,更加真实,更能激发回忆。

    午休期间,2班班长也从相熟的外班同学手机里看到了10班的表演。

    观众席上同学手机摄像的收音效果没那么好,音频嘈杂不清,还有些炸耳朵。但是,10班表演时,后台的2班虽然看不见任何视觉效果,但声音可是听得比谁都更清楚。

    如今补上了视觉效果,光是舞台打光这一点,就让2班班长叹服不已。之后的猴戏、以及表演快要结束时突然的剧情转折,这设计感更是让不服输的2班班长都服输了。

    谁让自己手气臭,把自己班抽到紧跟着10班的位次呢?

    此时再听见专家对10班夸夸夸,2班班长已经彻底泄了气,没了任何挑战的心思,只希望艺术节早点结束,可以去网上看学校提供的高机位全场回放,再次细细品味这一场表演。

    除了10班,获得二等奖的1班、6班,获得三等奖的4、5、12三个班,也都受到了柳莉佳的赞誉。只不过,二三等奖的点评就没有10班这么详尽了,洋洋洒洒三大段,是只有冠军能够享受的待遇。

    正当所有人以为专家点评环节即将结束,同学们可以回家之时,柳莉佳却还没下台。她又转回了10班坐着的区域。

    “对了,在下台之前,我希望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10班《猴山圆舞曲》是一首原创曲目,听说原曲还是用口哨吹出来的。请问作曲者是哪一位,或者哪几位?如果方便的话,今天的节目结束,请在会场里留一下。”

    柳莉佳提出这个问题时,钱增增正百无聊赖地坐在自己座位上,打着百无聊赖的瞌睡。

    下午的比赛,第一个表演的是获得二等奖的6班,上午又有10班珠玉在前。如此精彩的表现打底,6班之后表演的几个班级本身就缺乏超越6班的信心,拿不出过于振奋人心的表现。

    很快,演到最后几个节目,全场观众都昏昏欲睡起来。

    钱增增也不例外。

    嘉宾说的这些套话,钱增增根本没往心里去。主持人刚刚宣布会场散场,他就跟着大部队,准备回班、拿书包、回家,一气呵成。

    按照以往的经验,若是嘉宾评委中的某位专业人士看中了个别学生的天分,想要着重培养,嘉宾会在艺术节第二天,通过学校联系同学。

    可是大佬就是大佬。柳莉佳又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猴山原舞曲》的作曲者,干脆直接在颁奖时点名要人了。

    见钱增增就这么木然地跟着大部队,要往礼堂外走,赵华枫突然反应过来:大佬要的人,不就是钱增增嘛?!

    “矜持”这两个字在赵华枫的词典里是不存在的。她绕过本班的几位同学,在队伍里锁定了钱增增,又从他身后拽住他的衣领。

    “增增!等等!”赵华枫喊道。

    听见有人叫自己名字,一个不防备,钱增增一个趔趄,倒在身旁的李运鸿身上。好在李运鸿体格魁梧,吨位大,底盘稳,没有被带倒。

    钱增增有些恼怒地回头,却发现班长正兴奋地望向自己,顿时,一种濒死感涌上心头:完蛋,班长这是替王笛来要人,又要把自己拽回去录口哨了!

    班长来亲自要人,我钱增增要是敢说个“不”字,长十个脑袋也不够她拧的!

    没想到,班长走过王笛身边,却根本没停歇,而是一路直接把钱增增带上了舞台。

    在台上公然找人后,柳莉佳也觉得自己这样的行为有些冒昧了:说不定人家孩子比较低调,不愿在全年级同学面前露脸呢?

    于是,柳莉佳来到后台,并吩咐三中几位参与组织活动的老师说,要是她叫的作曲者来了,就把此人引导去后台。

    当一位三中音乐老师领着个一脸不情愿的小男生来到自己面前时,柳莉佳还以为自己出了幻觉。

    拥有如此才能的孩子,看起来却有些迟钝木讷。满脸疲倦,嘴唇皲裂。

    柳莉佳问面前的小男生,是如何写出的歌曲时,钱增增给她的回应让她哭笑不得:“我也没想作曲啊!随便吹两下口哨,音乐课代表就说我吹得好听,还说要以我吹的曲子为底稿,原创一首合唱曲。”

    说完这番话,钱增增就后悔了,因为面前的阿姨眼神急切地盯着自己,提出了一句他此时最不想听到的话:“这么厉害!能吹两首给我听听吗?”

    钱增增想都没想:“太累了,不吹!”

    第174章  “行,我把你们课代表也带上。”

    通常, 被柳莉佳这位资深音乐人看中的后辈,都是小有才华的音乐人。他们因为缺少机遇而默默无闻,得不到出头的机会, 但从未放弃过一举成名的梦想。

    他们对国内的音乐行业也有些了解, 知道柳莉佳在华国流行乐坛拥有怎样的地位。

    柳莉佳赏识自己的才能,要求自己现场表演一番,这些小音乐人无不感到荣幸, 欣喜若狂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这么果断爽快地拒绝?

    听见钱增增的反应, 柳莉佳也怔住了两秒, 随后很快释然。

    毕竟只是个高中生嘛, 只是业余玩作曲, 不知道自己这个陌生阿姨是什么地位,也很正常。

    想要招募一位天才作曲家的冲动,盖过了她被无情拒绝而感到的不快。柳莉佳和颜悦色地说:“没关系。愿意随便说说你的作曲经历就好,不用愿意吹口哨, 就不吹了。”

    听说不让自己吹口哨了,小钱同学如蒙大赦,困顿的大脑也终于好像恢复了运转。他连忙想起自己兜里还有一部电量告急的手机, 便急忙掏出来,点开音频文件夹。

    “这是我前些日子吹的口哨曲,被我们班音乐课代表录音录下来了。我现在实在累得嘴唇发麻,不想吹, 你要是想听就听这个吧。”钱增增递过手机,屏幕右上角显示仅剩9%的电。

    柳莉佳很是贴心地在墙角找了个充电插座, 一边充电,一边点开第一个音频欣赏起来。

    每段音频长短不一, 长则半分多钟,短的只有十几秒,但柳莉佳每段听得都很认真。她还记得《猴山圆舞曲》的那一段旋律,听了钱增增这几条口哨视频,她也能从《猴山圆舞曲》好几段旋律中找到原型。

    她对钱增增的才华充满了兴趣,决定给予这个很可能是个天才作曲家的孩子一些帮助。音乐的道路不易,每个有潜力的年轻人都值得引导和培养。

    考虑到钱增增先前抱怨过口哨吹得太多,嘴唇都麻了,柳莉佳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既然你不太想吹口哨,不如你随便唱两段给我听听吧。嘴唇可以休息一下。”

    钱增增犹豫了一下,然后点了点头。

    然而,当他开始尝试唱歌时,柳莉佳再次怔住。

    情况完全不像她想象的那样!钱增增口哨吹出来的曲子的确好听,可唱出来就是另一回事了。声音颤抖、音准不稳,跑调更是跑得没边了。

    显然,用“不太擅长唱歌”,都是客气的说法。不客气的说法叫做——五音不全,还是个公鸭嗓。

    唱歌跑调的人,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一点,钱增增依然面不改色地哼唱。

    柳莉佳静静地听完,她的脸上看不到任何失望。音乐的世界是广阔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也许钱增增不会唱歌,但并不意味着通向音乐的这道大门就向他关闭了。

    而且,哪怕钱增增唱的不好听,但他哼曲子、吹口哨时,从嘴里自然而然流淌出的,都是非4/4拍的非传统节奏:《猴山圆舞曲》用的是3/4拍就不说了,而刚才随口哼出来的曲调,节奏多变,却又很难得地不显得杂乱,音乐充满了动感。

    柳莉佳知道这个孩子的确很有天赋,他的天赋,很难说是作曲能力还是别的什么。或许不是作曲能力,而是对音乐有着较强的感知力,对当下及未来的乐坛流行趋势有前瞻能力。

    当然,从小都没有人对钱增增说过他有任何音乐方面的天赋。当柳莉佳想在这方面培养他时,钱增增还有些犹豫,甚至向柳莉佳推荐了王笛:“我的口哨也就是随便吹吹。把旋律谱成曲、加入乐器编曲,还都是音乐课代表的功劳!”

    柳莉佳有些哭笑不得,还带买一送一的?但她实在太想培养钱增增这个人才了,只好说:“行,我把你们课代表也带上。”

    钱增增从小就生活在物质充裕的环境里,几乎要什么有什么。小学时贪玩不幸摔断了腿,没法爬家里别墅的楼梯了,钱增增父母都能毫不犹豫地把别墅卖掉,换成大平层电梯房;上了高中,三中离家里稍远了些,钱家又是举家搬迁,来到了距离三中步行不到10分钟的一处高档小区。

    这样无微不至的呵护,却也导致钱增增对人生毫无目标。反正混得再差,都还有一条退路等着——继承家业,一条鲜花遍地的康庄大道。

    如柳莉佳这般的行业大佬看中了钱增增的天赋,愿意培养他,而且还不是因为率先知道了钱增增的家庭背景才这么做的,是真正看中了他的潜力。高松然自然不会反对。

    至于钱增增,他的才能被发现就更偶然了。倘若自己像外班班主任那样,指定一首常见的合唱曲目参演,而不是将这一重任交到音乐课代表王笛手上,谁会注意得到钱增增吹出什么样的口哨呢?

    想到了钱增增的际遇,高松然都不禁唏嘘。

    若是他没有来到10班,若是他没有莫名其妙被小说里才会出现的系统上身,高松然不知道,10班这些外班老师眼里的“大魔头”,还会有多少不易被发掘的天赋就这样不被看到、被埋没。

    也许曹毅到了六七十岁,老眼昏花、看不清手机屏幕时,才会想起和小区里的别的老大爷下棋的滋味。或许曹毅会成为小区里的棋王,但再想更进一步,却因为年龄增长,精神不济,再难有大的作为;

    也许卢浩会带着老师和同学的失望与误解,从此摆烂、沉沦下去。他再也不会成为10班同学眼中最有威信的纪律委员,而是沦为一个真正的“武疯子”、“小流氓”,喋血街头,要么上法院,要么上医院。

    也许秦添会在父母的逼迫之下心态崩溃。挣到点钱都要给弟弟,她会怀疑自己所有的努力到底有什么用。她不会像现在这样拎得清,清晰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并为之努力。

    也许吕鸥冉在生物课上被余老师无意间的那句话刺激到,由于长久的心魔笼罩,她没有规避那次命运中的不幸事件,心气郁结,难以排解,最终做出傻事;

    也许朱家荣在沈刚教练的威逼利诱下,真的去医院打了封闭针,成功入选省队,却在遭受不可逆转的重伤后黯然退役,不仅在体育运动方面无法取得更多成就,余生也都将与无穷无尽的疼痛相伴……

    对了,要是他没有发现范高谦的才能,今年搜救犬大赛的第三名也将花落别狗之爪,强子则会成为一只无忧无虑的宠物狗。

    就这样,艺术节尘埃落定,钱增增和王笛都成了柳莉佳的学生。

    钱增增是柳莉佳点名要的,王笛则是“买一送一”的附赠品。

    每个星期,柳莉佳都会给钱增增布置作业,给他一个主题,让他吹一些符合这一主题的曲子,录给她听。

    爱情与心碎、追求梦想与自我认同、心理健康、自由精神。这些主题一个月时间内,钱增增都当成了作业去做,

    但柳莉佳却发现,被拘束在这些主题中,钱增增吹出的曲子远没有《猴山圆舞曲》那几支旋律更加动听有创意。回想起《猴山圆舞曲》的创作过程,都是钱增增先随口吹了歌曲,王笛她们才以此为底稿编曲、填词的。

    于是,柳莉佳改换了策略——无论主题,每个星期向她上交三条口哨曲。

    钱增增的小脑袋瓜不爱思考,命题作文简直要了他的老命。若是不要限定题目,只要能自(hu)圆(bian)其(lan)说(zao),钱增增倒还算乐在其中。

    就这样,钱增增和柳莉佳合作得愈发如鱼得水。钱增增吹了一首口哨曲,柳莉佳就利用自己圈子里的人脉,将原曲进行谱曲、改编、填词。

    三中艺术节是当年二月底的事,到了这年年底,华语乐坛多出了许多首爆款歌曲,无一例外,演唱者全是和柳莉佳关系很好的年轻艺人。

    人们注意到,这些新曲的作曲者一栏里,一直都有两个名字:第一个名字通常是柳莉佳手下小有名气的创作者,第二个名字曾更加鲜为人知,谁都没听说过,叫“钱多多”。

    后来,钱增增还特地向高松然解释过,这是他的艺名!艺名!

    与此同时,王笛的发展却让柳莉佳感到有些担忧。

    被柳莉佳“买一送一”的方式收入麾下,她立即给王笛安排了一些专业鼓手作为辅导老师。

    担忧,倒不是说她笛子吹得不好,或者早早移情别恋,不想敲架子鼓了。

    相反,在柳莉佳给安排的架子鼓老师那里,王笛学得如鱼得水。

    可柳莉佳总觉得,自己和王笛这小姑娘相处时有些奇怪。

    终于,在让将钱增增和王笛两人都收入麾下后的两个月,柳莉佳抽出宝贵的时间,问了高松然一句话:

    “高老师,有些不太方便启齿,可是,你们10班这位王笛同学,她是不是有些缺乏母爱?”

    第175章  小高老师,你嘴真甜

    怎么回事?高松然心中疑惑。短信回复后, 他的心中立即浮现起班里的八卦女王高诗静和自己说的一些故事。

    高诗静曾告诉他,王笛妈妈在比现在的王笛还小的年纪就生下了她,后因性格不合, 与王笛爸爸分手, 独自养大这个孩子。

    按理说,和母亲相依为命的王笛,应该和妈妈关系很亲密才对。更何况, 她妈妈也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女子,即使开家长会都能一身暗黑哥特打扮的, 引人瞩目。

    可是种种迹象都表明, 这对母女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算得上融洽。她们的关系倒不像高诗静和她继母一开始那样针锋相对, 不像秦添父母对她和她弟弟毫不掩饰的区别对待, 也不像卢浩和他父母那样冷漠,没有联络,更没有感情。

    高松然试图形容她们的关系,最后从脑子里抠出来两个字——不熟。

    没错, 就是不太熟。

    从开家长会的时候就能看出来,尤为明显。家长会结束后,别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和家长一起回家。

    而王笛却是个例外。她那装扮极酷的老妈开完家长会也没有多停留, 直接回家了。过一会儿,高松然才发现王笛回到教室,把她留在班里的一些书本作业收回书包,一个人骑车走了。

    有一个这么酷的妈妈, 在多数青少年看来都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可高松然从没有听王笛炫耀过。王笛对自己的自己的母亲鲜少提及, 若没有柳莉佳这个外人提一嘴,高松然还根本想不起来她们的母女关系有多么怪异。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王笛妈妈也很少主动打电话给高松然,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和一般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关心程度相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放学后,柳莉佳才和高松然回了个电话。大意是说,柳莉佳总觉得王笛并没有把她当成一个音乐老师,或者能为自己带来音乐人脉的业内大佬,而是……时常用女儿对母亲撒娇的口吻与柳莉佳说话。

    年轻时,柳莉佳一心扑在事业上。到了四十出头的年纪想要孩子,却发现身体诸多条件已经不允许了。于是,柳莉佳这辈子都没有经历过被人像依赖母亲一样依赖的感觉。

    王笛对她撒娇,实话说,柳莉佳还是挺受用的。

    可是,最初的欣喜过去,柳莉佳又开始担心了:王笛这个孩子,是不是小时候受过某种创伤,才会像缺乏母爱一样依赖着她?

    柳莉佳不方便直接问王笛或者她妈妈,只好打电话给她的班主任老师求助。

    高松然听着柳莉佳的担忧,心中也不禁泛起了一丝忧虑。

    面对柳莉佳的问题,他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王笛母亲的情况,属于她的个人隐私。说实话,当初高诗静主动向他透底时,高松然听着,就有些探听他人隐私的负罪感。

    高诗静对他传播的,不是已经证实的消息,当个八卦听听也就够了。高松然不可能再向柳莉佳继续传播这些三手信息。

    于是,他告诉柳莉佳:“柳老师,如果王笛的一些行为对您造成了困扰,您可以告诉我,我会找时间和王笛还有王笛母亲本人聊聊的。”

    柳莉佳连忙解释:“哦,没有没有,我只是担心孩子,以前是不是受过什么伤害?这才和您报备一下。我和她相处时间并不长,给她介绍了一位优秀的架子鼓老师,我每周打个电话关心一下而已。”

    别人的母女关系是家事,高松然一直告诫自己,手不能伸得太长。不过,王笛某些缺乏母爱的举动,已经让柳莉佳都感到别扭了。

    即使柳莉佳内心有些享受孩子对她如母亲般的依赖,但高松然不知道柳莉佳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且,柳莉佳喜欢这种感觉,不代表王笛今后的人生路上遇见的每一个年龄能当她妈妈的女性都会这么想。

    高松然想到,许多事情都是源自于误会。而误会,又时常来源于自以为是的拒绝沟通。他不会主动干涉王笛和母亲的相处,但作为班主任,他还是可以鼓励双方搭建沟通的桥梁——这样,也不算手伸太长,干涉人家家事。

    给王笛妈妈发了条短信,表示王笛跟着乐坛大佬学习已经一个多月了,想和孩子妈妈沟通一下,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想法。

    很快,王笛妈妈回了短信:“可以,小高老师方便的话,我们电话沟通?”

    电话接通。高松然先是在电话里对王笛近来的表现做了一番褒奖,尤其表扬了她在艺术节期间承担的重大责任。

    “可以说,咱们10班《猴山圆舞曲》最终拿到一等奖,还在三中校园内成为了经久不衰的话题,王笛这个音乐课代表立下头等功!”

    王笛妈妈好像没有受到太大的触动,只是很客套地回话说:“谢谢高老师了,有了您的指导、在生活学习中对孩子的帮助,王笛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谢谢您将他推荐到现在那位音乐老师那里,王笛学架子鼓学得很开心。”

    王妈妈指的音乐老师,和高松然没什么关系,而是柳莉佳在运夏市的一位熟人。

    那位于老师,是改革开放以来华国最早接触西方摇滚乐的前辈之一。年轻时也组过自己的乐团,后来,乐队成员分道扬镳,于老师又因为年轻时抽烟喝酒、生活习惯糟糕,身体垮了下来,无法支撑他继续演出活动了。

    于是,他回到了家乡运夏市,以教音乐为生。

    外行人,包括不少孩子家长都知道,这个于老师教吉他颇有一套。但只有柳莉佳这样的内行才清楚,于老师最擅长的不是吉他,而是架子鼓。

    就这样,发现王笛喜欢敲鼓,柳莉佳便把王笛推荐到了于老师那里。

    “哎呀,王笛妈妈,您这说的哪里话?王笛能跟现在这位于老师学架子鼓,说到底还是因为她自己在艺术节表现出众。特长的竹笛,征服了全场观众;业余爱好学的架子鼓,又那么出彩,这才赢得了,被三中邀请来的音乐界前辈的赏识,进而引荐给这位于老师的。”高松然声音中带着一丝笑意。

    电话那头,王妈妈听起来很惊讶:“什么音乐界前辈?三中邀请来的?”

    高松然猜测,这其中有关柳莉佳的弯弯绕,王笛可能都没和她妈妈细说过。每个星期去于老师那里练习敲鼓、每个晚上放学后订一间音乐教室,使用三中的架子鼓练习,王笛可能都会对母亲推说,这是高老师的人脉。

    想到这儿,高松然苦笑一声。幸好王笛妈妈没有旗帜鲜明地反对她敲鼓,否则自己不得莫名其妙背上一口黑锅嘛。

    高松然略带诧异地问:“哎,孩子回家没和您说吗?著名音乐制作人柳莉佳呀!”

    为了不让王妈妈显得太难堪,有一种“你怎么对女儿一点不了解”的样子,高松然又连忙替她找补:“哦,当然,帮王笛和这位前辈联系都是通过我间接进行的,可能孩子不太清楚,以为架子鼓老师也是我给她介绍的吧。嗨,我就一新手老师,没那么多人脉。”

    高松然自嘲一声,希望王妈妈不要感到尴尬。不过王妈妈非常坦诚,这让高松然有些不明白,她到底有没有为此尴尬过哪怕一秒钟的时间呢?

    “高老师,说出来也不怕你笑话,我家孩子很少和我说学校里的事。不过,这也不能怪孩子。是我的错。”

    错?难道真如自己猜想的那样,王笛和她妈妈之间的沟通出了什么问题吗?高松然心中暗道。

    “高老师,关于我和孩子相处的一些心里话,我一直想找人说,可身边也没有合适的人可以倾诉。想来想去,也只有您这个班主任比较合适了。您关心孩子,又和我没有什么直接的利益冲突,如果您有几分钟,听听我的经历的话。”

    家长愿意主动对自己敞开心扉,尤其是谈及家长和孩子之间微妙关系的话题,高松然怎么可能拒绝?也许这一番畅聊,就能让高松然明白王笛和母亲之间关系问题的症结所在?

    “王笛很快就要过16岁生日了。而我呢,刚刚过了34岁生日。”王妈妈顿了顿,似乎期待着高松然的反应。

    高松然并没有显露出任何的惊讶之情。一方面,是因为他从小道消息中已经听说了王笛母亲的一些过往,并不真的为此感到惊讶;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王笛母亲的尊重。

    他只淡淡地说:“在家长会上见到您,就感觉您很年轻。就算年龄上去了,还是特立独行——也很酷啊。”

    王妈妈轻声笑道:“小高老师,你嘴真甜。唉,事情是这样的,我小时候也不太懂事……”

    王妈妈接下来讲述的,和高松然听到了八卦大差不离:花季少女年轻不懂事,早早生下孩子。随后与男友感情破裂,带着孩子远走高飞,独自抚养孩子长大。

    这个故事的一些细节,却和高松然听说的略有差异。王笛的父母是同一个小镇上的青梅竹马不假,但双方的亲人都反对这段关系。

    说好听点,两人都没考上高中,一起外出打工;说难听点,实际上是私奔了。

    “我家在当地属于大户。明成祖朱棣把那片地分给了我家的祖上,我们王家就在那村子里扎下根来,一直繁衍生息,也看着家乡规模越来越大,从一个村子变成了小镇。孩子爸爸一家人,却是我们镇上的二代移民。我们上初中就开始谈恋爱,我家人从来没同意过。不光我家不同意,他家也不同意。他没考上高中,他家里人非说是我们早恋,是我耽误了他。两边都逼着我们分开。那会儿,我们也是年轻,胆子大,行动力强。约好了时间,拿了家里的几百块钱,就坐火车跑出来了。”

    她叹了口气,继续道:“虽然人们常说,无论父母做了什么,孩子是无辜的。可是我生下这个孩子,也是有目的和私心的。”

    高松然静静地听着,心情有些复杂。他开始理解王笛母亲当年的勇气和无奈,对她和王笛的微妙关系有了少许猜测。

    第176章  王妈妈的挣扎与痛苦

    王妈妈生下这个女儿, 一方面希望双方父母能同意她和小男友的事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拴住小男友的心。在镇上的中学里,大家的眼界有限, 接触到的也都是镇上那些孩子, 灰头土脸,不懂打扮。

    然而,来到大城市, 王妈妈自己就接触了不少新奇的东西。打工的厂里,还有年轻小伙追过她, 都给谢绝了。

    在当时的王妈妈看来, 小男友可是这个世界最帅的男人, 喜欢他的小姑娘肯定也不少。

    她想, 生个孩子,用当父亲的责任感拴住小男友的心,同时还能让双方父母看到木已成舟,生米已成熟饭, 不同意也得同意了。

    先斩后奏,简直是一箭双雕的好计策!

    王妈妈怀孕后,小男友的反应让她感到欣慰。熬过了最开始的一阵惊慌, 他承担了责任,没有任何提出“堕胎”两个字的迹象。

    到了七个月,孩子已经成型后,他们才向双方父母说了这件事。尽管家里都气得要命, 却也接受了这个现实。

    只不过,王家说, 这孩子不是婚生,王妈妈未婚先孕, 祸害了王家在当地的名声,王家不会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小男友家倒是给了些支持,可就像王家父母当初反对他们谈恋爱时说的那样,这家是外地人,经济也不宽裕,家里也不只有小男友这一个孩子。

    他们能给的经济支持有限得很。

    突如其来的责任,让这个一家人年龄加起来还没有王妈妈一个人鞋码大的年轻家庭压力陡增。他们没有准备好承担责任,就必须要承担起这个责任。

    就像高松然已经知道的那样,两人争吵不断,最终,王妈妈选择离开。

    再次赌气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王妈妈依然过得十分艰难。一个人赚钱养家带孩子本就不易,尽管小男友和他家依然按时给予经济支持,但王妈妈总想证明些什么。

    可是,还不到二十岁的她,想证明的东西却远远超过了自己当时的能力。

    两个人在一起时,会因为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吵个不停,相互消耗能量。但也能在一个人带孩子精疲力尽之时,另一个人帮把手。

    一个人带孩子,虽然没有那些无聊的争执,但身边也再也没有帮手。白天在厂里上班,可以把小王笛送到附近的日托班。玻璃厂员工的孩子,一个月只要交100块钱。

    可是下了班,王妈妈却再也没有了休息的时间。

    小男友虽然在和王妈妈的争吵中消耗了不少感情,但他的内心依然记挂着他。王妈妈出走后的两年内,他多次来到她的城市,借着看孩子的由头,请求复合。

    但王妈妈那股奇怪的倔强,让她反复拒绝。几次之后,小男友也不再提复合,只看孩子,不谈感情。

    两人分开两年后,小男友与厂里的一位同事谈起了恋爱。

    要说悔恨和懊恼,不能说王妈妈完全没有过,但她碍于面子,根本不可能说出口。她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睡熟了的小王笛,独自反思自己一路走来的所有选择,思考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

    等王笛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王妈妈发现,幼儿园里的好多孩子们都学了一门特长。她内心不甘示弱。

    钢琴、吉他这些乐器,一听起来就很昂贵,她买不起。而当她听到“竹笛”时,不仅眼前一亮。这不巧了吗?她家女儿名字就叫“笛”,可不就是天意?

    而且乐器方便携带,价格相对低廉。

    就这样,王笛走上了学竹笛的道路。她的天赋很快就显露出来。那些老师,不知是出于多挣钱的目的,还是真心觉得王笛有潜力,可以走上职业吹笛手的道路,一直鼓励王妈妈给孩子报更好的班、与更好的老师上一对一的课。

    王妈妈经济拮据,又拉不下面子主动和孩子爸爸求助。况且,孩子爸爸已经陷入了与其他女人的情感纠葛,她也不好意思总是主动去麻烦他。

    作为一个二十出头、长相不错,又缺钱的年轻女人,王妈妈身边自然少不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生活的沉重压力之下,王妈妈走上了一条为人所不齿的道路。

    甚至连她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究竟算什么“小四”、“小五”。总之,那男人有钱给她,供王笛上了兴趣班。

    刚上三年级,王笛就考了竹笛十级,成了妈妈眼里的骄傲。

    从王妈妈情感丰沛的叙述中,高松然听出了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尽管当时还年轻,但王妈妈也深知,自己的选择会遭到外人的指指点点。然而,为了孩子的未来,她还是这么做了。每当小学里的艺术节来临,看到王笛在舞台上吹奏竹笛时那份自信与从容,王妈妈就觉得,自己一切的付出与牺牲都有了回报。

    说到这儿,王妈妈凄然地苦笑一声:“高老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愿意和您这个陌生人说这么多。我相信您是个善良的人,不会因为我年轻时做过这些事,就对孩子产生什么看法。不过,还是烦请您别把我的这些事情向外乱说,毕竟,不是每个老师都和您一样。”

    高松然连忙让她放宽心。他感谢了王妈妈的信任,并且,借着王妈妈对他敞开心扉的机会,高松然终于在通话中第一次主动提问:“请恕我冒昧,可是,您说王笛回家很少和您说学校里的事,也很少沟通。为什么您说,这都是您的错呢?”

    其实高松然心里已经有了些猜测,但世间之事永远难以预料。高松然不希望让自己的猜测,成为偏见的源头。

    知道接下来的话题会比较沉重,王笛妈妈深吸了一口气:“这件事吧,有两个原因。第一,我在孩子10岁之前,一直和那个有家室的人在一起。当然,他的女人不止我一个,他太太也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承认,我破坏了人家家庭是有错,可是,我一直安慰自己,这都是为了孩子。我生孩子时有私心不假,可孩子也是我和他爸爸在相互深爱的时候,生下的爱情的结晶。”

    高松然清楚,故事讲到这里,下面肯定还有一个转折——“但是”。

    “我一直告诉王笛,我在一个公司做保洁的工作。她听起来也是相信的。但纸包不住火,我也是自作自受。当她班里的孩子跑到她面前笑话她,她妈妈平日里究竟在做什么,才供得起她上兴趣班、那些钱究竟是怎么来的时候,我还是崩溃了。”王妈妈声音中潜藏着一丝颤抖。

    高松然有些愤慨。王笛妈妈当年当了小三,甚至小四小五,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哪怕是为了孩子,但若是有人在道德上谴责她的行为,也无可厚非。但王笛是无辜的。她不是小三小四的产物,但好事之徒依然来到王笛面前,用她母亲做过的那些不光彩的事迹羞辱她。

    这就很过分了。

    孩子终究还是知道了关于她妈妈的那些真相。

    “从那天开始,她就不太爱和我说话、分享学校发生的点点滴滴了。”说到这里,电话两端都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之中。

    高松然能感受到王妈妈的挣扎与痛苦。

    王妈妈语气诚恳,率先打破了尴尬的沉默:“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孩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不想和我说话,我知道,大概是因为有我这样一个不光彩的母亲,实在太丢人了,在学校都要被朋友们笑话。那天晚上,我等王笛睡着了,第一次主动打电话给她爸爸。”

    王笛爸爸那一天上夜班,电话是他现在的妻子接的。过往那段“闹出人命”的感情史,王笛爸爸没有对现任妻子隐瞒,她知道王妈妈和王笛的存在。

    情绪崩溃、不知所措的王妈妈,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提出了将抚养权拱手相让的荒唐想法。她在电话中泪如雨下,几乎是用恳求的语气,求电话对面的女人当王笛的后妈。

    听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对面的女人显然有些无语,但她并没有因为这通电话而生气。相反,她开导起了王笛妈妈,让她的情绪逐渐恢复正常,意识到事情或许还有挽救的机会。

    女儿一时半会儿没法接受现实,也是正常的。来日方长,王笛终有一天会理解母亲的苦楚。

    “她那些安慰我的话,让我很是受用。到了最后,她才告诉我,尽管她也很同情的遭遇,但她自己刚刚怀上了孩子,不可能同意给王笛当继母。不过,和那女人聊了一通,我倒是想开了:孩子只有活着的一个妈妈。只要找到和他的共同语言,不愁他永远不理我。”

    正好,那位有家室的男人厌倦了王妈妈,给了一笔分手费。王妈妈拿这笔钱好好规划了一番,决定让王笛在竹笛演奏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孩子刚上初中那会儿,迷上了国外的什么‘工业摇滚’。为了想和她多些共同语言嘛,我就去听。没听出什么门道来,却让我发现了另一种挺有意思的音乐种类,叫‘哥特摇滚’。我迷上了这种音乐风格,平时的穿衣打扮也不自觉地往那些哥特摇滚乐队成员靠齐……”

    高松然不禁哑然。这王妈妈,还真是个性鲜明!

    第177章  石勋恨不得高松然多带几个同学来

    在喜欢的乐队影响下, 王笛妈妈不光转变了穿衣风格,还找到了生活中心的乐趣,单调无趣的生活开始绽放出五彩的光芒。

    想成为特长生, 除了竹笛表演之外, 王笛还需要学一些乐理知识。王妈妈本身就是个要强的人,心想:送孩子去学这些课,自己在一旁发呆也是发呆, 不如跟着听一听,或许能从专业角度理解音乐的美妙。

    没想到, 王妈妈在对音乐的理解上还偏偏展现出了一些天分。她的悟性很高, 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 又结合了她自己对工业摇滚的兴趣。

    有一次, 她在玻璃厂职工年会上,表演了一首自己最爱听的“九寸钉”乐队的歌曲。这是一支米国乐队,尽管王妈妈半句英文都不会说,她愣是依靠模仿, 将歌词记得滚瓜烂熟。

    尽管她不会弹吉他,更不会用键盘为自己伴奏,但是, 王妈妈的表现还是让在场的同事们大为震撼。这个年纪轻轻就生了孩子的女同事,本以为她只是平时的穿衣风格比较叛逆,没想到,还是一个摇滚歌手的材料。

    在场一位玻璃厂领导大受震撼。他家儿子开酒吧, 正好缺一位这种风格的驻唱歌手。

    在这位玻璃厂领导的极力举荐之下,王妈妈辞去了玻璃厂相对稳定的工作, 来到酒吧担任歌手。

    高松然也没想到,故事的转折会变成这样。他笑着问:“王笛妈妈, 你没有考虑过参加什么《华国好歌手》的比赛吗?”

    大概高松然也不是第一个这么问的了,王笛妈妈早就准备好了答案:“高老师,你这就是高看我了。先不说海选要不要给评委好处费、好处费我付不付得起了,就我的水平,借用酒吧的音响设备和哄闹的环境,还能糊弄糊弄人。要给专业人士点评?不够的!”

    似乎觉得高松然有些遗憾,王妈妈反过来安慰起了高松然:“没事。这酒吧生意挺好,偶尔还有别的地方邀请我去演出。虽然这工作听起来不够稳定,但比起在玻璃厂,平均月收入至少翻番。而且,虽然许多人认为酒吧是个不正经的地方,但我在这里至少……只卖艺。”

    高松然听着有些尴尬。“只卖艺不卖身”王妈妈明显在影射她自己给有钱人做小的过往,在这儿自嘲呢。

    王妈妈好像听出高松然的尴尬,连忙转移话题,拍了拍自己脑袋说:“你瞧瞧我。咱们不是聊王笛嘛,怎么又给我自夸上了?”

    高松然又笑道:“没关系的。和孩子父母闲聊,对我们班主任更好地管理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也有帮助。再说,虽然家长的职责很重大,但家长也不能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忘记了自己的爱好和生活。”

    说完这番话,高松然就知道这话说得有些多余。王妈妈在与女儿沟通的过程中,意外发掘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有她那我行我素的穿衣打扮风格。自己劝慰王妈妈要关注自我感受,不是对着和尚念经嘛!

    高松然也把话题转回王笛:“您听摇滚乐,王笛也听,虽然具体类别好像不一样——嗨,我这人五音不全,不懂音乐——那您觉得,这些共同爱好拉近了你们之间的关系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效果并不明显,否则,王笛母女俩的关系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疏远——或者说,“不熟”了。

    王妈妈自嘲一笑:“慢慢来吧,孩子到了叛逆期,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倔。要知道我在她这么大的时候,都大着肚子了!我没有做好一个妈妈的榜样。她不爱跟我说话也好,只要王笛不像我当年那么傻就行了。高老师,今天,我和您说的这些,也不用太放在心上。我把自己的这些经历告诉您,只是希望您能在学校稍微关注关注王笛。”

    高松然差不多明白王笛妈妈的担忧源于何处。说白了,她害怕王笛重蹈自己的覆辙,走上一条和自己一样的不光彩的人生道路。

    “现在她这个年龄,我也不方便找对象——谁知道人家图的是我,还是我姑娘?我不能冒这个险。孩子和她爸爸,也就一个月见一次面的样子,她的身边从小就缺少一个父亲角色。现在,王笛又跟着外面的老师学架子鼓。不知道会见识什么样的世界……高老师,拜托了。”王妈妈严肃而郑重道。

    电话打完后,高松然心中五味杂陈。对于王笛妈妈纠结的那些过往,高松然倒不觉得有什么,更不会因此对王笛产生任何负面看法。

    英雄不问出身,再说,王笛妈妈好多年前就已经不给人做小了,如今也是个有自己事业的女人。

    高松然忽然想起王笛左边胳膊上纹身字样——“莫为乱花迷了眼”。

    左胳膊上的纹身,王笛并不爱在同学们面前炫耀。起码右胳膊上的“永不止步”,光是高松然这个当老师的,就已经见过不少次了,而左胳膊上的那行字,他却只在运动会时见王笛展示过。

    听了王笛妈妈的故事,高松然猜测,“莫为乱花迷了眼”,会不会是王笛在告诫自己,不要像妈妈那样早早被身边的诱惑迷了双眼呢?

    “不要变成妈妈那样的人”,想想,高松然有些心痛。那么现在王笛不愿意展示这个纹身,是不是也因为对自己曾经这样对待母亲,心中感到有些愧疚?

    只不过,按照王笛妈妈的说法,她自己就是个有些要强的倔脾气,而王笛或许也继承了她性格中的某些奇怪的倔强。即使知道自己曾经做得不妥,也拉不下脸来主动向前走两步,与母亲和解。

    若是这样,高松然认为,事情便还有转圜余地。他不想把手伸得太长,但如果只要自己付出一点点小努力,就能让自己班学生家庭幸福、让孩子与家长沟通更加顺畅,他高松然还是愿意付出这些努力的。

    王笛在学架子鼓。王笛妈妈在酒吧唱歌,并以此为事业。高松然想起和王笛聊天时,曾用米国女歌手凯伦·卡朋特的故事开导她,鼓励她在坚持自己的特长时,发展并追求自己的爱好。

    而凯伦生前,也正是和她的亲哥哥理查德组成了著名的卡朋特乐队。

    高松然心中萌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虽然还不成熟,但或许可以帮助王笛与母亲之间的关系破冰。不过,这还要等到王笛在架子鼓的学习上再进一步才行。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四月到来,各班级将组织职业生涯体验活动。去哪些单位让孩子体验,是高松然这个当班主任的需要负责联系的。

    他先前答应好了帮秦添找一家制药厂,看看能不能早点激发出她的“砝码”天赋。除此之外,尽管刘二明已经去了王伟的实验室帮忙,鉴定那种王伟几乎搭上一条命也要研究的多氟烷基物质,但制药厂之旅也许对刘二明的发展有所裨益。

    班里还有少数几个同学没有揭露天赋,或者揭露的天赋让高松然至今搞不懂在说什么,去一趟制药厂,总归多了一次发掘特长的潜在机会。

    虽然高松然不认识任何在药厂工作的人,但间接的人脉也不难找。葡萄酒厂工作的那位王雪怡,就认识一些去了制药厂工作的同学、校友。毕竟都是理工大学的毕业生。

    说起来,王雪怡一直觉得自己还欠高松然人情,一个大大的人情。

    上个学期,葛希瑶的超凡嗅觉被发现后,高松然曾带着葛希瑶去葡萄酒厂帮了个忙,帮助王雪怡解决了生产上的大问题。

    之后就更绝了。王雪怡的同事从家里带来母亲自制的土法香水,结果,那所谓的秘方愣是被葛希瑶灵敏的鼻子给闻出来了,九种原料不同比例混合,葛希瑶闻出了七种。

    幸好同事家里并没有把土法香水拿来卖、拿来盈利,否则,这商业机密随便就被一个小姑娘揭露得彻彻底底,多可怕呀!

    当然,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任何一位同学看来无比有趣的职业,都会有其他人不喜欢,比如让一个有志研究历史的文科生去参观制药厂,纯粹浪费时间。

    考虑到这一点,三中每年的职业体验活动,都允许学生不以一个班为整体行动。对本班参与的职业体验活动不感兴趣的,可以去班主任老师那里报备,申请参加其他班级的活动。

    当然,经过了一个多学期的相处与磨合,10班同学之间团结一致,感情也都挺深厚,如无必要,谁都不愿意单独行动。一两个人单独加入其他班级的整体队伍,除开陈默、顾凯兴这类天生自来熟的家伙,连个好好说话的交流对象都没有,可难受了。

    高松然也知道,不可能班上所有孩子都喜欢逛制药厂,但他又考虑到同学们不愿意分开。于是,他还为10班安排了另外一处职业体验基地——剧院。

    从某种程度说,高松然是石勋和王雪怡这两口子在事业上的贵人。一个何珊燕,一个葛希瑶,是直接为剧院和葡萄酒厂提供经济效益的大神。

    《猴山圆舞曲》大获成功,何珊燕设计的灯光秀功劳同样不小。只不过,何珊燕妈妈特意交代了,不希望孩子在学校受到太多关注,让她专心在剧院学习灯光知识就好。

    换成别人,高松然不可能在柳莉佳面前连提都没提何珊燕这个名字的。

    向石勋提出了带几个同学去剧院的请求,石勋哪有不同意的道理?甚至,他还恨不得高松然多带几个同学来呢。

    也许这一批带来的同学中就有何珊燕二号?一个何珊燕提升了运夏市大剧院的灯光表演水平,再带来一个同学,或许可以成为舞美指导、场地指导方面的人才呢!

    第178章  参观结束还有惊喜(xia)

    不巧的是, 职业体验活动日当天,运夏市大剧院并没有任何一项表演。大剧院作为一家既拥有公共性质、又盈利的机构,享受着税收拨款, 就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有时候, 剧院的场地会被用来举办一些少儿活动。

    比如三中举办职业体验活动日这一天,正好遇上了剧院的公开日。这一天没有任何剧目表演,但会有一些手工艺人聚集在这里, 教小孩子制作手工艺品。

    石勋有些为难地说:“表演看不了了,但会有一些演艺团队照常进行排练工作。如果你想, 也可以带同学们来看看排练;当然, 我也可以和剧院公开日的主办者协调, 让10班同学和小孩子一起学做手工。”

    高松然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在他看来, 做手工艺品也是一种职业嘛。再说,有小孩子在场,说不定还能激发班里一些同学与孩子相关的天赋技能呢。

    比如华薇的天赋词“酉时”,结合她的强大共情能力, 高松然强烈怀疑“酉时”很有可能指的是“幼师”。

    制药厂或者剧院,二选一。最终,10班有25名同学选择去了制药厂, 剩下15人去了剧院。

    看到这个参与人数比例,高松然感到有些意外。哪怕剧院那天没有演出,也该是剧院更吸引人,但结果却是, 班里大多数同学都选择去制药厂。

    特别是班上有几个特爱玩的同学,都选择制药厂, 而不是更好玩的剧院。高松然随机采访了其中几位,得到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

    黄莹莹表示:“高老师, 制药厂那么老远,平时都没什么机会去;剧院就在市中心,交通发达,我和顾青丽都把剧院周围的大小饭店吃遍了,没什么好去的。反倒是制药厂附近,看起来有些不错的小店。所以,我和顾青丽说好,就去制药厂。”

    韦闲仲说:“听说那天是剧院开放日,全是小孩子。我最讨厌和小孩打交道了,又吵又无聊。制药厂虽然听起来也很无聊,但是至少打交道的都是成年人,没那么心累,高老师你说是不是?”

    高松然被他这一句反问弄得有些无语。要是高松然讨厌和孩子打交道,还至于来当老师,教大孩子念书吗?

    事实上,班里和韦闲仲一个想法的同学还真不少。本来,石勋也没和高松然说,10班同学去剧院要帮忙看孩子。可是,一传十十传百,谣言越传越真,大家不知何时都开始相信,去了剧院的同学不光看不到任何表演,还要在剧院开放日义务劳动带小孩。

    更别提这义务劳动,连志愿者时长都不算了。

    当然,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就不一定了。那些怀揣着不想带小孩、只想混过一天日子的同学们从制药厂回来,后悔的占了大多数。

    年级组里一些任课老师,对于高松然将班里同学兵分两路的行为议论纷纷。有人觉得,明明让不愿去制药厂的同学加入其他班级的活动就好了,现在弄得多麻烦,他高松然一个人分身乏术,还得再找一位任课教师帮忙管这批去剧院的孩子。

    不过,高松然挺幸运的,他还真找到了一位帮手——高一10班教数学的马杰老师。

    马老师自己的孩子今年秋天就要上初中了,带着10班15名同学去剧院,一边能挣些外快,一边还能带自己儿子去剧院开放日,参加手工活动。

    要知道,在一所顶尖中学当数学老师,哪怕只是高一,工作压力都是极大的。马老师时常后悔,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多陪他出去玩。这回有了这样一个机会,马老师可谓一箭双雕。

    在制药厂负责解说工作的,是王雪怡的一位老同学,因为长相甜美、口齿清晰,外加参加工作不久,经验不足,尚未触及制药厂的核心实验工作,她便被派来干接待外宾的杂活。

    “本厂成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最初只是一家极小规模的战地医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制药企业之一。我们一直致力于研发创新药物,为全国乃至全球患者提供更可靠、更廉价的治疗方案。有小朋……有同学知道,我们公司独立研发的第一个药物是什么吗?”

    解说员有些用力过猛,似乎忘记了她今天面对的是一群高中生,而不是小学生,甚至幼儿园来春秋游的小朋友。温柔亲切有余,但很多时候反而像少儿节目主持人,听得同学们都觉得好笑。

    曹毅忍不住吐槽:“上个星期,我刚跟着龚秋去少年宫转了一圈,看龚秋是怎么教小朋友下棋的。这小姐姐面对咱们,跟龚秋面对小学低年级的棋童说话的口吻差不多……”

    孙志亮则有些无奈:“我在去剧院还是来制药厂之间犹豫了很久,想着去剧院可能会被要求带孩子。没想到,来了制药厂,情况也没好多少,只不过从带别人的孩子,变成自己被当成孩子带了。”

    秦添倒是不亦乐乎,她不在意解说员小姐姐的语气,她问出的问题无论多幼稚,秦添都尽自己所能去思考、回答。当解说员带同学们进入实验室时,秦添还忙不迭地掏出随身的小笔记本,认真地记录起来。

    生物竞赛上学的内容,要比高中生物课深入许多。而此时解说员提到的知识点,比如各种药物由于亲水性、亲油性的不同,好像有导航一样,能够作用在人体的不同部位,秦添感到,竞赛课上学的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好像终于在实际运用中体现了出来

    这让她激动不已。解说员的口吻幼稚,只让秦添更加兴奋:自己就是一个懵懂的孩童,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无法自拔。

    高松然看了秦添的表现,愈发感到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砝码”的意思就是“pharma”。

    刘二明听得同样认真。不过,比起秦添,他倒是经常分心。高松然今天一直盯着刘二明,就担心他那股瘾又犯了,把人家制药厂实验室里的东西给摸走了。

    在学校偷拿实验药品,只要不造成什么重大后果,学校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这是人家的实验室,能够开放参观的实验室,虽然不至于有什么商业机密,可是,“你带的班有小偷”这种事情传出去总归不好,哪怕高松然心知肚明,刘二明偷拿药剂纯粹只是为了个人的学术研究,但这可不代表每个人都能容忍他的行为。

    尽管被当成了小朋友,但不得不承认,这位解说员功底还是有的。她知道年轻的听众最爱听什么。

    讲到制药厂的历史,解说员举了一个有趣的案例。抗战时期,战事吃紧,制药厂这类关键的后勤保障工厂,很容易成为敌寇的首要打击目标。

    “于是,当时的制药厂厂长果断做出了一个英明的决定:他们把制药厂的外观改造成了一家外国人开的教堂。”解说员自豪地介绍道。

    当时的制药厂,女工居多,为了能让工人成批进入工作场所而不被怀疑,一部分女工打扮成修女的模样,另一部分则装扮成衣衫褴褛的乞讨难民,来到教堂寻求救济,以此掩人耳目。

    就这样,在敌寇的狂轰滥炸中,这家制药厂安然无恙地躲过了多次大规模空袭,为抗战中的华国军队提供了无数宝贵的救命药物。

    另一个经典案例,则是该制药厂生产仿制药的故事。药物的专利通常有20年的专利,到期后,其他公司就可以放开生产了。

    战后的制药厂经济困难,和华国大部分经历战火洗礼的民众一样,穷得叮当响。有一种治疗寄生虫病的药物,制药厂想从国外资厂商手里购买配方制造,却被对方开了个难以承受的高价。

    原本,制药厂的上级领导都准备咬咬牙,接受这个高价了。然而,一名普通研究员却从故纸堆中发现,这款药的专利只剩下一个多月就要到期了。彼时,华国轻工业生产者对国际专利法缺乏认知,国外那家药物研发商想趁专利到期前,利用国内外的信息差大敲一笔。

    有了这个发现,再坐上谈判桌,制药厂就占据了主动。对面的脸色很是难看,最终,在“等待一个月,一分钱都拿不到”和“立即以低价出售药物配方”之间选择了后者:蚊子腿也是肉!

    听到这里,同学们情不自禁鼓起掌来。趁着同学们情绪高涨,解说员又把大家带进了一间多媒体教室。

    教室前方是投影仪和大屏幕,比三中教室里的设备还要先进一些。解说员手中不知何时多了一沓稿纸。

    同学们心中猜测:看来,接下来要放一些视频资料了,也许还会要求自己写一段参与职业体验活动的心得感受……

    “在今天的职业生涯体验活动中,无论是制药厂的历史,还是一些生物化学知识,相信每位同学都学到了不少东西。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大家今天的学习成果吧!”

    一沓稿纸,在场众人一人一张,拿到手才发现,这才不是什么用来写心得感受的空白稿纸,而是一张——

    试卷!

    “不是吧,出来玩还要考试?”同学们吃惊地抱怨起来。

    就连高松然都没想到还有这一出。

    而且,大概是因为他长得年轻,又是便装出行,没有把代表教师身份的腰牌随身挂着。于是,坐在最后一排的高老师,面前居然也摆了一张试卷。

    打眼扫了一下试卷上的内容,高松然这个文科生眼前一黑。

    第一题:下面哪种药物属于贝塔受体阻断药?三个选项分别为:阿司匹林、普萘洛尔、硝酸甘油。

    第二题:药物的清除率指的是药物在体内的():A、消除速度;B、分布速度;C、吸收速度;D、代谢速率。

    一时间,高松然差点以为自己穿越了。

    第179章  小河村要发达了呀!

    感到不可思议的远不止高松然一个人。

    然而, 解说员却好像彻底无视了在场26人的反应,依然笑眯眯地鼓励同学们认真答题:“小朋,啊不, 同学们, 这张试卷上的题目,都是我今天讲解过的知识点哦。遇到不会做的不要慌张,仔细回想一下, 尤其是我们在实验室参观时我所讲解的内容,相信你们能做出来的!”

    参观全程, 曹毅基本上都没认真听, 只在解说员讲故事的时候听了几分钟。剩下的时间, 他都在脑里复盘一场刚刚过去的围棋联赛, 心不在焉。

    不过,拿到试卷,曹毅并没有显得太过慌张。原因是,他左边坐着丁悦, 右边坐着王宇——两位都是学霸嘛。

    曹毅满怀期待地先朝左边的丁悦望去,却发现丁悦也朝他这里看来。

    哦不对,丁悦求助的目光直接越过了中间的曹毅, 看向王宇。得,看来丁悦也不会。

    曹毅又看向王宇,却见王宇头都没抬,只抓耳挠腮地盯着面前的试卷。

    光是第一题, 王宇就反反复复,勾一个答案又划掉一个, 选了第二个答案后再次划掉。

    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在题目序号前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参考”王宇的作业这方面, 曹毅不可谓经验不丰富。可就是这丰富的经验,让曹毅也感到苦恼。

    王宇注重学习方法,不管是考试还是平时作业,遇到不确定的题目都会在序号上打个问号。等到后面的题目做完,有时间的话再回头思考,免得在一道题上耽误太久,后面会做的题都没时间写了。

    越不确定的问题,王宇问号打的越大,笔划力量也会越重。

    于是,在曹毅和丁悦两人的目光注视下,王宇毫不觉察地在自己的试卷上打了一个又一个问号。而且曹毅发现,不知是他的错觉还是什么,题目越往后,王宇打问号时用力越猛,恨不得把纸划穿了。

    曹毅知道,完了,这下彻底没法抄了!

    孙志亮刚走进这间多媒体教室,就瞄准了最后方的角落位置。他唯一一位“邻居”是盯着试卷一脸懵逼的高老师。

    斜眼望去,高老师的试卷空白一片,所以孙志亮也明白,这作业是没得抄的了。

    于是,孙志亮献出了他在三中时就驾轻就熟的惯常操作:忍法·保持书本干净术!

    众所周知,孙志亮上课不爱听课,下课不写作业。他用过的课本,拿去给下一届的学弟学妹当新书卖,都不会有人质疑这是旧课本,因为孙志亮一学期都几乎不翻书。

    这张卷子,他也决定,不翻了!

    解说员留给10班的25位同学外加一位老师,一共40分钟的时间做试卷,正好是一节课。

    连翻都没翻开过一次试卷的孙志亮,在第35分钟时,终于觉得无聊,有些坐不住了。接下来五分钟,发呆也是发呆,干脆翻两眼吧。

    没想到这一翻,居然给孙志亮翻出名堂来。

    试卷最后一页,几道图片题赫然在目。孙志亮的目光浏览过一张张图片后,忽然定格在了其中一张特别的图片上。

    这道题的图片描述是这么写的——图中所示植物名称为“叶露草”,从它的茎叶中可以提取一种名为“雷德斯汀”的多环芳香族有机化合物。此化合物可有效抑制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适用于治疗高胆固醇、混合型高血脂等疾病。然而,尽管这种物质的药用效果显著,但叶露草却很难在实验室环境下培育,导致雷德斯汀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背景介绍完毕,孙志亮扫了一眼题目。对孙志亮以及在场的大多数同学而言,这题都难得离谱:制取雷德斯汀的一个步骤,是将中间产物与氢气按1:1的比例混合,进行氢化反应。该反应使用粉末状活性炭作为催化剂。请简述使用粉末状活性炭的优势。

    孙志亮大为惊愕,他连题都没有细读,只是盯着图片和这张图片的背景描述,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

    叶露草?很难在实验室环境下培育?这不是笑话嘛!

    尽管打印出来的试卷上图片是黑白的,而且略显模糊,但孙志亮凭借自己对植物分类敏锐的感知力,发现图上所谓的“叶露草”,实际上是小河村农民口中一种叫“灰黄草”的杂草极为相似。

    灰黄草的叶片宽大,外形与高粱幼苗相似,颜色也较接近。

    由于缺乏特异性较强的除草剂,小河村里种植高粱的农民往往要亲自下地,一根一根高粱苗掰开检查,有经验的农人才能发现高粱幼苗灰黄草的区别,把灰黄草一一拔除。

    寒假时,孙志亮寄住在一户农人家,那家的老奶奶和他描述过全村下地为高粱除杂草的故事。一天下来,几十亩高粱田中拔出的灰黄草,能够堆成一个大草垛。

    可惜,这草连家畜都不喜欢吃,于是农人们只好把灰黄草晒干,当作柴草使用。

    在高粱地里野蛮生长的灰黄草,到了制药厂,竟然变成了很难在实验室里生存的叶露草?

    孙志亮再看一遍,确认图片上的植物,的确就是自己在乡下亲眼见过的灰黄草。哪怕不是,两种植物的亲缘也很接近,至少是同一个属的。

    小河村要发达了呀!

    解说员煞有介事地收了卷子。收到孙志亮这里,他表面漫不经心,内心激动不已地说:“这玩意儿,农村高粱田里到处都是,运夏市农科院所在的小河村就长了不少。想要找叶露草,随便去那儿找块实验田,种些高粱,你们说不定就能成捆成捆地收获叶露草了!”

    孙志亮话语中透露出的自信,明显让解说员小姐姐愣了一下。不过她很快恢复了神情,并没有把孙志亮的话语放在心上:这话从一个交了白卷的男生口里说出来,又能有多少可信度?多半是开玩笑的吧。

    她笑着,不带恶意地白了孙志亮一眼。

    这张试卷并不是解说员或者哪位药厂员工闲来无事,临时为10班学生出的。实际上,一些药学、生物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偶尔会来制药厂实习,这张试卷的结果,便是他们实习成绩的一部分。

    将这样一张专业的卷子发给10班同学,倒也不是解说员心血来潮,想看10班同学笑话,而是她讲也讲累了,却还要等一个小时,领导才能忙完他们的工作,来做总结陈词。

    解说员有权限进入的几家实验室,她都介绍完了。过往的历史故事,翻来覆去也就知道这么多。

    于是,她急中生智,想起了这间通常都空闲的多媒体教室,以及那份提供给大学实习生的试卷。又可以消磨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了!

    解说员没指望这群高中生能做对多少题。毕竟,药学专业的大四毕业生,在制药厂实习三个月之后,做这张试卷的平均分也就80多分,对于这群连有机化学是什么都还不知道的高中生,她更不抱什么期望了。

    然而,收卷子过程中,她忽然发现了刘二明的卷子。开头一些选择题,刘二明没怎么动笔,可到了中间,有一些要求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简答题,刘二明居然写得像模像样,他的答案出人意料地准确,甚至专业。

    某些有机物极其复杂的化学式,他刘二明居然也能准确无误地绘制出来。

    收完了试卷,解说员这才好像忽然想起来什么,对着现场26个人尴尬地问道:“哎,你们带队老师在哪儿?”

    高松然心情复杂地举起了手。解说员脸腾地一下红了,因为她刚刚从这位年轻老师手里收过一张白卷。

    收卷子时,她心里还在想:怎么这人和他旁边那个说什么“高粱”的学生都交白卷呢?一就该是班上的差生吧!

    没想到,原来这位是班主任老师啊。

    试卷收了上去,解说员简单扫了两眼,高松然却执意抽出秦添的那一张,希望借此机会让解说员认真看看。

    同学们留在教室里聊天、休息,等待药厂领导结束致辞,高松然则和解说员在教室前方认真地批改起了卷子。

    “你说的这孩子是上生物竞赛的吧?”解说员看着秦添的试卷,有些欣慰,“才上高一,学得还挺深入。人体解剖结构图填空、免疫反应、药物作用原理相关的题型,正确率都挺高!对了,我当年也是我们林西省生物竞赛一等奖呢!”

    虽然面对同学们讲解时,表现得有些看不懂眼色,一会儿把高中学生当小学生一样哄,一边又给他们做大学实习生的题,但面对老师,解说员的智商情商好像又都回到了正常水平线上。

    她猜到高松然对秦添这个学生有着别样的期待,问道:“老师,您特地让我看这位秦同学的试卷,是因为……”

    解说员原以为,这位秦同学是个关系户,家里人和班主任打好了招呼,想借参观的机会把这孩子塞到制药厂来。

    她猜错了秦添的身份背景,却猜对了高松然的目的。高松然也没隐瞒:“这个孩子对于生物学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在生物竞赛班的学习也很顺利。这一次来制药厂参观,她也是表现得最兴奋的同学之一。所以我的确想问问您,制药厂有没有什么机会吗,可以让孩子跟着实践?”

    能和三中搞好关系吗,对于制药厂而言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这一点,解说员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小姑娘做不了主,她必须请示上级领导。

    制药厂领导来到多媒体教室,和同学们交代了几句,表达了他对三中同学的殷切期望,就放饥肠辘辘的众人离开了。

    结束了一趟对班里大多数同学来说都算不上愉快的制药厂之旅,众人来到药厂附近一家由黄莹莹推荐的小饭店吃饭。

    第180章  “原来是有明星看到了我的视频”

    这家小饭店可谓应了那句老话: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能在制药厂这样的大企业附近稳稳当当开上好些年,老板的手艺可见一斑。制药厂员工小规模聚餐就经常光顾这里。

    不过,店老板似乎安于现状, 平日里几乎只做制药厂的生意, 就足以养活全家老小,还有盈余了,他也没考虑过对外宣传。所以, 这家在制药厂员工中众所周知的小店,却存在于黄莹莹的“小众”餐馆探店列表上。

    许久没和黄莹莹聊天了。确认25个同学都坐下了, 高松然随手拎了把椅子, 坐到黄莹莹身边, 问道:“你的视频账号运营的怎么样?”

    黄莹莹那张平日里毫无物欲、古井无波的脸上难得有了表情。

    “高老师, 我在颤音平台上的‘小店的故事’账号,已经有小两千的粉丝了呢!而且多数都是真人粉丝,我可没买过什么水军!每条视频的互动量也很可观。你看!”

    说着,黄莹莹掏出手机, 向高松然展示她在颤音平台上的账号。“高老师,有空你也关注一下吧。对了,我最近发表的视频作品《许阿姨与粮油店的前世今生》还挺火, 就是这……”

    黄莹莹一边在手机屏幕上给高松然指这条视频,一边瞄了一眼点赞和评论。

    她惊呆了。因为就在她解锁手机的那一刻,他发现这条视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火爆全网。视频下方表示“喜爱”的红心数目,每一秒都在大幅提升。

    刚点开颤音时, 红心数量只有100多;过了一分钟。直接飙升到400。

    黄莹莹也没见过这个架势。要知道,她的颤音页面中, 截至今天之前,喜爱数量最高的也不过一千不到, 还是两个多月累积下来的成果。

    那条喜爱数量近千的小视频,采访的是一个书店老板,在工业创意园区开放了地下室的二手书店。店主老头早年间是个旅行家,收集了无数世界各地的限量版书籍,人生阅历极为丰富,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并不奇怪。

    “这粮油店又是怎么回事?”黄莹莹百思不得其解。粮油店的老板,不是一对非常普通的母女吗?在黄莹莹的印象里,她们都是乡镇中最老实巴交的那类人,走在大街上,都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们。

    怀着满心疑惑,黄莹莹点开了她这条突然爆火的视频。就在她打开评论的过程中,喜爱数量还在蹭蹭上涨。

    点开第一条评论:“偶然刷到这条视频,让我想起了自己家。我的母亲曾经也开过这样一家批发商店,在一条阳光和煦却很狭窄的小路上。从九岁开始,我就在店里帮忙了。学了四则运算,我总兴冲冲地跑去前台给客人结账。客人拿着十块钱的纸币,在我家买了几瓶矿泉水,我却算出,我们家店该找客人35块。母亲听了,当场把我骂了一顿,还教了我如何口算。如今,她年迈了,大脑机能逐渐退化,有时候连我这个儿子都不认得。现在的我,无论再算错什么账,也没有一个能随时纠正的母亲提醒我了……”

    看到这条评论的作者,黄莹莹吓得倒吸一口凉气,却也恍然大悟——拿到国内外多个电影节奖项的实力派演员季峰。

    在他的评论之下,盖了好几十条楼中楼,粉丝纷纷留言:“抓住男神了,合影!”

    季峰此人,是华国电影节中年男影星中的翘楚。

    他并非电影学院科班出身,而是被一位名导演在街头偶然发现的。那位导演正为他的新剧本寻找一个面庞坚毅、肌肉发达的农村出身励志主角,就在路上碰巧遇见了正为家里批发商店搬运货物的季峰。

    两人一拍即合。凭借这一部电影在国内外获奖无数,季峰也成功以素人身份踏入演艺圈。

    “原来是有明星看到了我的视频啊。唉,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黄莹莹有些不知所措的样子。

    听见这话,高松然倒是很欣慰。黄莹莹起初做视频,纯粹是热情与爱好使然——她想帮助自己喜欢的宝藏小店进行推广,却不在乎自己的名声有多响亮。

    她只发视频,不做任何商业运营。倘若她是为了出名而运营这个频道,看到季峰这样一位“自来水”名人,怕是早就奋不顾身地扑到人家私信里要求合作了。

    黄莹莹虽然还因为受宠若惊而感到不知所措,不过季峰这等名人驾临评论区,打出长长一段用心点评,说明黄莹莹的视频做却是好,讲述了普通人的故事,令人感动。

    菜过五味。10班所有同学都在夸奖黄莹莹,说她选址选的好,这一顿聚餐让众人吃得心满意足。

    另外一边,带领10班15人剧院小分队的马杰老师度过了难忘的一天。

    何珊燕早就成了大剧院的座上宾,姓名在大剧院里如雷贯耳。然而这件事,马老师一丁点都不知道。

    出发那天清晨,马老师把他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一起带到了火车上,和10班同学一起上了包车。

    志在当相声演员的顾凯兴,自然选了剧院作为职业生涯体验活动目的地。从三中到剧院车程不到半小时,顾凯兴一个人就把马杰老师的儿子逗了一路,以至于孩子下车时差点站不稳,向爸爸抱怨道:“这大哥哥太逗了,笑得我肚子疼。”

    剧院开放日,今天的公益活动是手工课。剧院方面邀请到了一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和他的几个学生,为在场的大朋友小朋友们做示范。

    要是朱家荣没去制药厂,而是来了剧院,他肯定能认出来:这位非遗传人和他的大弟子,都与朱家荣有过一面之缘。

    上个学期,在放学坐公交回家的路上,朱家荣遇上了一桩车祸。当时,这位非遗传人受伤严重,而徒弟陈潇救老师心切,想赶在救护车到来之前,把老师从受损的车上抬下来。

    见义勇为的朱家荣,担心老人身上有别的伤病,便制止了陈潇的行为。又利用自己强大的判断力,看出老人颈椎关节有个很隐蔽的问题。

    事后,发现朱家荣所言不差,禹城市首富陈潇为了感谢他,不仅高调地送了一面锦旗去高一10班。还送了朱家荣3000元钱。

    今天剧院开放日,还有三中的半个班级来剧院参加什么职业体验活动,陈潇心中竟然有些期待。

    在前来参观的15个同学中,陈潇没有发现朱家荣的身影,但听说来的就是朱家荣所在的班级后,陈潇暗下决心:若是这些孩子对自己和老师制作的手工艺品有任何兴趣,他一定会倾囊相授,毫不藏私。

    尽管今天没有演出,剧院方面对于开放日。还是做了充足的准备。10班同学观看彩排后,可以与剧院的演员近距离对话,下午即可以继续观看演员排练,也可以加入小朋友的队伍中,参与开放日的活动。

    就像去了制药厂的同学曾经调侃的一样,“在剧院带孩子”。

    带着10班同学进了剧院,马老师惊奇地发现,剧院里好几位演员竟然排成两列鼓掌,夹道欢迎自己和学生们的到来。

    马老师受宠若惊。他一个教数学的,教学任务重,对学生也比较严厉,这辈子最擅长的一件事就是招人恨。人到中年,教学成绩也没有特别突出,顶多在少数公开课评比中获得过稀稀拉拉的掌声。

    被这样夹道欢迎,完全超过了马老师的预期。他的第一反应还以为,这是三中的名校效应。面对夹道欢迎他的演员们,马老师拱拱手:“不用这么客气。”

    殊不知,每一阵掌声对准的都是跟在他身后的何珊燕。

    来剧院之前,马老师知道何珊燕也加入了剧院小分队。他清楚何珊燕的缺陷,心想:一定要把这姑娘看紧了。否则,今天在人生地不熟的剧院,居然上来就遇见如此之多的陌生人,会紧张得尖叫、乱跑。

    有些受宠若惊地接受完了剧院演员们的鼓掌欢迎,接下来的一幕却让马老师看呆了——其中那个长得最好看的女演员,竟然牵住了何珊燕的手,亲切地问她:“在学校学习怎么样?压力大不大?”

    另一个穿了一身紧身戏服的男演员,好奇地盯着马杰老师看了许久。他好像想问什么,却又碍着面子,最终没问出来。

    倒是另一个女演员,心直口快落落大方,替男演员满足了好奇心:“这位老师,我记得您不是燕子他们班上的班主任老师吧?那个更年轻的小老师呢?今天没来吗?”

    燕,燕子?!马老师愣住了。何珊燕跟这些演员到底有多熟,都亲密到这种程度,直接叫她小名了?

    马老师兀自震惊中,磕磕绊绊地回答道:“我是高一10班的数学老师,他们班主任高老师带着另外一部分学生去了制药厂。剧院和制药厂,班里都有同学有兴趣。所以我们兵分了两路。”

    “说起来,你们早就认识了?”问出这句话,马杰感到十分匪夷所思。

    漂亮的女演员一听这话,“噗嗤”一声笑了出来:“何止认识燕子,她可是咱们运夏市大剧院的衣食父母呢!”

    又有人对马老师解释:“何珊燕已经成了我们大剧院里的著名特效灯光师!哪怕她还没有通过任何专业培训,拿不到灯光师的头衔。可是,经过了几个月的相处,剧院里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姑娘前途无量。不对,在灯光效果方面,前途很亮!”

    马老师心中大受震撼。之前还说,今天来参观剧院,自己得把何珊燕盯紧了,免得她来到不熟悉的场合,因为心中过于紧张,自己跑掉,甚至跑丢。

    这么一想,到底是谁来到了不熟悉的场合啊?